作者:邓海建
今天,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榜”揭晓,279个项目榜上有名。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国家科学技术奖,不啻中国科技界的“奥斯卡”。2名最高奖获奖人、279个项目、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从立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项目,到致力民生福祉的技术创新,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让人看到Made in China的科技硬实力,正在重塑并改变这个世界的科技格局。
2016年国家科技奖,最大的亮点,当属于三个“更”:更瘦身、更权威、更务实。
一则,279个项目榜上有名,比之去年的295项,又少了16项。而近五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大奖项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五年的平均数为307项,与上一个五年平均数355项相比,减少了48项。
二则,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公示力度明显加强。除了增加推荐单位(专家)意见、客观评价和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等三部分内容之外,还对评审对象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
三则,类似“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等,都是全部依靠当地的产学研力量联合完成,科研工作者扎根西部、坚守边疆,在民生热土上转化科技的价值与力量。而公众普遍关注的城市空间应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等方面,几乎都能在本年度的榜单上找到最前沿的“技术标注”。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感动生活。
有高大上的项目,有接地气的研究,这份重磅榜单隐喻的是中国科技全面振兴的力量。正如媒体所言: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科研在世界舞台频频惊艳亮相:“天神”交会举世瞩目,“神威”超算雄居榜首,“天眼”开启搜寻宇宙……不久前的一则消息同样令人感奋: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在单一年度突破百万件,总量冠绝全球。从数量到质量,从制造到创造,思维的活力,幻化为科研的实力,最终,兑现为筑梦的动力。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2017年中国经济仍在稳中求进的康庄大道上,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是摆在面前的现实任务。互联网+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罢,遥远的大远景,近切的“小目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提供的引擎之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创新驱动是个战略;而从公民视角来说,创新创业是生活范式。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创造的伟力,是相信工业文明对经济社会的撬动之力。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语境而言,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不仅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更已成为助力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重奖科研创新,重视科技人员,让创造成为民族精神内核、让创新改变浩荡中国,未来更可期待,梦想更为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