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续6周腹泻警惕炎症性肠病
未来10年,炎症性肠病或将成为亚洲人群的“主流”消化道疾病。
在日前举行的香港炎性肠病会议上,专家指出,一直以来,炎症性肠病被认为是“西方病”,然而近年来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究其原因,亚洲人逐渐西化的饮食习惯或难逃干系。
青壮年是高发群体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迄今为止,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定论。
目前全球约有50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炎症性肠病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近十多年来该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表示,“过去我们认为炎症性肠病是‘西方病’,直到最近十年,这种病在我们国家逐渐多了起来,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方式的西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皮肤粘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好发于20-49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18岁-35岁的年轻人是此病的高发群体。反复的腹痛、腹泻、严重时出现便血是两者的共同的临床表现。
容易误诊为慢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且没有特异性表现,因此诊断较为困难。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漏诊率分别高达32.1%和60.9%。
由于炎症性肠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把它解释为“慢性肠炎”。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腹泻相比,炎症性肠病较为明显的特征表现为“黏液血便”。此外,克罗恩病患者如果发病于回肠末端还容易与阑尾炎混淆。一旦误诊,患者非但不能解决病痛,还会因不必要的治疗让身体白白受罪。
钱家鸣教授表示,慢性肠炎通常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因,所以治疗上只要祛除病因,肠炎也就好了,而炎症性肠病与自身免疫有关,防不胜防。
台湾大学医学院魏淑鉁教授表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察临床症状、内窥镜检查以及病理切片。
连续6周腹泻是警报
被炎症性肠病“盯上”后的麻烦不止是“闹肚子”。以克罗恩病为例,不少都发生于十几岁的青少年,由于该病累及全消化道,严重影响患者营养吸收,对于青少年来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阻碍生长发育。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8-10年就有癌变风险,15-20年可并发肠癌。
早期干预、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黄秀娟教授指出,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尽早治疗,炎症性肠病可能进展到肠道狭窄、穿孔,直至需要进行大肠手术。而通过有效治疗把疾病控制住,患者可以拥有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当出现肠梗阻、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肠道癌变等并发症时,才需要外科治疗。
钱家鸣教授表示,炎症性肠病属于终身会复发的慢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虽不能根治但是通过长期科学正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很多新药的研发,特别是具有肠道选择性的生物制剂的出现,使得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大为改善,患者及早诊断治疗,生活质量可获得提高。
专家建议中青年群体如果连续6周腹泻,每天超过3次,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记者 欧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