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出现不能克制或摆脱的想法、冲动、行为,每天持续约一小时以上,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就要警惕强迫症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强迫症门诊郑会蓉副主任医师
东西要摆成直线、走路顺着地砖格走、不断地洗手、不停地看手机担心有来电没接……我们总是爱轻松自黑或笑人“处女座”“完美主义”甚至“强迫症”。其实,真的有强迫症这一精神障碍!强迫症不仅可带来显著的心理和身体痛苦,甚至严重至无力承受痛苦和病耻感而自杀。
并且,强迫症的发病率一点都不低,临床发现可能高达0.8%~5%,由于未认识到发病,他们往往忍受了7~10年的痛苦才走进强迫症诊室。
病例
学生哥强迫性联想多多
广州男生小斌,至今为止已经被强迫症困扰达9年之久。
“开始时并没意识到是强迫症,只觉得小斌总是想得太多了。”小斌父母回忆,小学阶段小斌品学兼优,学习一直是班里第一第二名。从10岁开始,问题出现了——父母、同学、老师发现,小斌学习成绩一直往下掉,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没看出有什么问题。
但小斌对自己的发病过程一直记忆犹新:脑子停不下来,控制不住地联想,比如看到一部手机,别人只是想下“手机颜色好看,哪个牌子的,多少钱”,自己却是“从手机能做什么,上课用有什么后果,如果买需要多少钱,父母会不会给买,不给买的话能有什么办法,这些办法会有什么后果,手机里面是什么构造,怎么接发信号……”一直一直联想,累到不行了,都停不下来。
小斌说,别人看不到自己脑子在疯狂地转,强迫性地穷思竭虑,而且一联想就停不了,没办法做任何事情。“总是恨不得有人猛拍我肩,哪怕是吼我几声,只要打断我的联想就行”。
这种情况在初中时还稍好,自己试着控制,让自己不要重复联想,家人的打断有时也有一定作用;到了高中,状况越来越差,自控不行,旁人阻断作用也愈小。直到高考,小斌才勉强上了个三本学校。
父母直到小斌高中时确诊强迫症,才知道他是被疾病困扰,“之前只是觉得他想得太多了,一天到晚不知道想什么,想少点,多想点学习不就好了?!”确诊后,小斌一直配合医生诊断积极用药,甚至向医生请求“能否做神经阻断手术,哪怕变傻点也行,整天乱想太痛苦了”。
析病
患者有强迫与反强迫的意识共存
像小斌这样,每天反复的不能自控的联想或行为,明知是不合理或不必要但难以控制或摆脱,原来是强迫症。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强迫症门诊郑会蓉副主任医师指出,很多人平日里喜欢开玩笑,自黑或笑言他人“完美主义、处女座、作”等等,其实了解强迫症,你可能就笑不出来——患者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强迫症其实不同于焦虑症、抑郁症,虽同为精神障碍,但症状更为复杂变异,治疗效果更差。多数强迫症患者有强迫与反强迫的意识共存,想法或冲动来源于自身,虽极力抵抗,却始终无法自我控制。如强迫行为可表现为对病菌很敏感,毫无必要地担心;经常反复洗手,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防护需要;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当脑子里出现、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某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不断“接龙”联想下来。
有人会说“这些我偶然也会做,难道我也患了强迫症?”
事实上,确诊是否强迫症,医生会根据病史、人格特征、症状特征、严重程度,社会功能状态等,还会通过定式化检查(如自评和他评的量表或问卷,包括人格测验等),甚至可能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增强客观指标评估。
如何自我“发现”强迫症?郑会蓉指出,“反复出现不能克制或摆脱的想法、冲动、行为,每天持续约一小时及以上,因此引起工作生活的严重困扰,自感非常痛苦,这些情况出现,建议到强迫症门诊就诊。”
危害
强迫及相关障碍甚至可导致自杀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反复检查手机不少见,不过,正常情况下这种动力定型是节省精力和提高效率的行为方式,不引以苦为其典型特征。
而强迫症,则“费时性”突出,每天为此付出的时间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如一小时出不了门;洗手洗得红肿掉皮不敢出去社交;控制不住地抠抓皮肤,弄到出血,换另一处再抓,出血处结了痂,又抠,不停不休;专注于他人看起来微小或观察不到的自身外貌的瑕疵或缺陷,甚至要求整形矫正。这些动作行为明显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效率,及带来社交功能的损害,到了连自己也无法容忍耐受的程度,以至苦于欲罢不能。
让强迫症患者更痛苦的是“反强迫”。他们出于“别人看我很正常”的想法,会尽量在社交场合避免或稍控制强迫行为,一旦独处,其重复思维、行为则完全不能抑制,更加爆发。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抑郁症类似,强迫症患者因痛苦、绝望也会出现自杀行为。比如一名女生在国外留学,因常年受强迫症困扰自杀,留下遗书说“不要救我,我太痛苦了”。
郑会蓉指出,“当强迫症患者因难以控制的思维、行为而不能坚持工作、生活,会有强烈的病耻感和无能感,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事实上,“强迫症与抑郁症的共病率高达60%~70%。强迫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的共同结果。”
治疗
药物治疗有效性仅25%~45%
医学界注意到,强迫症发病率越来越高,郑会蓉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强迫症发病率为0.8%~3.0%,我国国内稍低,但从临床上估计现在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个人感觉可能高达5%左右”。但临床首次就诊强迫症门诊的患者并不多,强迫症的高发年龄是16~34岁,但研究报道强迫症患者发病平均7~10年后,才首次看心理门诊。
专家指出,强迫症发病前多伴有强迫性人格,患者个性基础往往是“高标准严要求”,性格更为细致严谨,与家庭要求严格也相关,不排除遗传因素;此外,发病前重大生活应激事件,或者大脑超负荷压力的运行,导致大脑功能失衡,也可能是脑结构的改变,甚至内分泌影响等,都可能是发病的因素。
相较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治疗难度大。抑郁症的有效治疗率可达70%~80%,但强迫症的治疗有效率只有25%~45%。同时,临床发现对于强迫症的治疗,要用比抑郁症高出三倍的药量才有效,并且连续治疗10~12周才有改善,如效果明显可进入维持期治疗1~2年,因此患者首次至少要保证3~12个月的门诊就诊。
由于强迫症治疗不容易,郑会蓉说,因此,广东省人民医院强迫症门诊成立后,会尽量在一线药物基础上对足量、足疗程无效的患者推荐使用国际上非一线药物作为增效治疗;同时强迫症门诊与神经外科合作,进行深部脑刺激治疗,以帮助难治性的病人;也会推荐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干预。
郑会蓉提醒,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对于青少年患者,家人和社会支持系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他们阻断和监控强迫行为,帮助他们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抛弃病态的完美主义,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和降低复发。(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张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