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之子】吴文俊:中国数学的不老传奇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动科普 > 正文

【科学之子】吴文俊:中国数学的不老传奇

来源:光明网2017-01-17 10: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闻背景】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16日上午,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永志,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永志,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这是刘云山在北京看望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刘云山首先来到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家中,关切询问吴文俊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对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表示钦佩。吴文俊建议坚定对我国数学发展的信心,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刘云山说,科技工作者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报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把人生价值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随后,刘云山来到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家中。王永志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就国防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等提出建议。刘云山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功不可没,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重视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希望老一辈科学家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更多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施展才华铺路搭桥。

  吴文俊、王永志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深表感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成就高度赞誉,表示科技工作者赶上了好时代,要继续发挥作用,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刘云山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责任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陪同看望。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看望活动。

【科学之子】吴文俊:中国数学的不老传奇

吴文俊(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学人解析】

  吴文俊何许人也?且听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科学“老顽童”王渝生细细道来。以下为文字实录:

  我叫王渝生,重庆生人,我是从事科普工作,今年70多岁了,人称老顽童。

  39年前,在重庆听到广播里传出一个四川话的声音,他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人民的春天,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美好的春天吧。于是我就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我在研究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吴文俊院士上的。

  他讲到了中国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机械化的。所以,他后来就创立机械化的数学。他把刘徽著的《九章算术》里面,割圆术,用计算机的原理把它翻译过来,然后形成了一个程序,所以以后他就从事了数学机械化的研究,那个时候他已经60岁了,今年已经98岁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这个人也跟我一样像个老顽童,不是,我跟他一样像个老顽童。他创立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本来几何定理是要人工来证明,动很多脑筋都证明不出来,但是他把几何定理代数化,用计算机语言表现出来,就可以用计算机去证明,这不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不就是计算机代替了人脑吗?所以他就获得国际的人工智能的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也拿到了我们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还到过天池,他背一个包,平常笑眯眯的,像笑罗汉一样,80多岁,他还在香港迪士尼,还要坐过山车。他还要去听京剧,而且我还在音乐厅,碰上他和他的夫人,所以我觉得一个科学家他是有血有肉的、有事业的,也有生活的,那么这样的老科学家,永远年轻,永不老,就像是苏步青给他的一副对联,叫作名闻东西南北国,寿比珠穆朗玛峰,他今年已经98岁了,他活100多岁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谢谢。

  【人物简介】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吴文俊先后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和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可谓是后生可畏;到了2000年,81岁的吴文俊又和袁隆平一起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他捧回了1997年自动推理领域的最高奖项——Herbrand奖,2006年摘取了邵逸夫国际数学大奖。(编导|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 肖春芳 文字|宋雅娟)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