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频道> 正文

科学公众号“微”力助科普

2017-01-20 09: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有话说
2017-01-20 09:18:37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宋雅娟

  记者 张晶晶

  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每天打开手机频率最高的大概非微信莫属。经过几年的发展,微信也从最初的即时通讯软件变身新的信息平台——我们习惯了刷朋友圈来关心朋友,也习惯了看微信公众号来了解大千世界。

  微信公众号的类别五花八门,星座运势、养生保健、时尚潮流、时政新闻等均是非常受欢迎的内容。信息借助公众号进入朋友圈之后发酵速度之快,往往令人咋舌。

  如果在公众号这块“阵地”上失声,对于媒体来说简直无法想象。于科学传播来说也是同样,公众号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不容放过。

  分门别类,各有千秋

  纵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科学公众号,乍看之下内容大抵相同,无非包括科学前沿、社会热点等,细看却是各有千秋。有的侧重知识分享,有的着重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也有的以科普为主;以领域区分,则涵盖天文、生物、化学等不同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宪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目前就订阅了包括“科学大院”“科普中国”“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美国国家地理”等多个科学公众号。

  国家天文台博士、2016年“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则将自己关注的科学公众号分为两类:首先是综合科学类,如“中科院之声”“科学大院”等,目的在于了解自然科学其它领域的进展;其次是行业类,包括“太空联盟”“中国国家天文”“北京天文馆”等,主要目的是了解本领域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

  对于科学公众号在科普上的优势,郑永春分析说:“科学公众号的出现,拉低了公众接触科学的门槛,每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公众,都能够通过手机微信,最快速度接收到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杰出科学家的真实声音,这种体验对公众接受科学非常有用。”

  吸引粉丝,定位须精准

  对于订阅什么样的公众号,每个使用微信的人都有绝对的自主权。在浩瀚无边的公众号“海洋”里,要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实非易事。反过来,从内容提供者的角度来思考也是一样,千人千面,想要一种风格满足万千需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科学网知名博主吴宝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就强调,运营科学公众号首先要有清楚定位——是老年人、中学生、大学生还是业内科研人员。他指出:“科普的面很广、层级很多,每个读者群数量都不少,定位搞清楚,更容易吸引读者。如果定位不清楚、什么人都想吸引,那最后的结果可能比较糟糕,可能是什么人都吸引不来。”

  2016年5月4日,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推出科学公众号“科学大院”。上线不到一年,已经深受科学共同体成员及科学爱好者欢迎。对于被称为“科研国家队”的中科院人来说,“科学大院”显然是个非常亲切的叫法。大家习惯在后面加一个“儿”话音,更加生动且充满感情。

  问到在如此多的科学公众号中,“科学大院”是何种定位时,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普与出版处处长、“科学大院”副主编徐雁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总结说是“坚持优质科普内容输出”。他表示:“‘科学大院’并没有任何盈利目标,要做的就是依托中科院资源优势,向互联网世界输出优质科普作品。没有任何转载费用,提供的是公共信息。我们坚持原创,提供优质内容。”

  打造“爆款” ,内容是关键

  谈及受欢迎文章的主题,徐雁龙回答就“科学大院”目前经验来看三类文章点击量较高:一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二是独家原创的内容;三是涉及食品类的,“中国人里吃货挺多的”。

  就目前“战绩”来看,“科学大院”点击量最高的是针对“天宫二号”的科普文章,最高阅读量超过两万。针对热点事件进行科学普及,正是“科学大院”成立最初的主要动因之一。“院领导非常重视,强调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前后,中科院应该及时发出自己的科学声音。这个时候传统媒体难以快速反应。‘科学大院’的成立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归根结底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就是做热点科普、应急科普。”徐雁龙介绍说。

  科学公众号“热心肠先生”专注于肠道健康科普,其创始人蓝灿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受欢迎的文章依次是:有趣的科学研究进展、育儿、减肥。“这些确实都是容易传播的题材,互联网受众多。”

  他告诉记者,“热心肠先生”第一篇累积突破百万+的文章是《79个超强微生物知识,全力助你孕育99分超优宝宝》,预计微信阅读将近500万,单“北京徐启明大夫”一个转发账号单篇阅读就接近150万。

  对于如何实现“病毒式传播”,蓝灿辉如是总结:“优质、走心的内容是首要的,其次是要选择最佳的传播路径。”

  与其他类型的公众号相比,科学公众号运营显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李宪奇总结了三个结合来加以说明——“传播主题与目标受众的工作生活结合,传播思想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传播内容的严谨性与传播形式可视化结合。”

  获得认可,严谨为基础

  谈到科学公众号与其他类型公众号最大的不同,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是科普文章本身对于科学性、严谨性的极高要求。

  为了保障高水准科普内容,科学公众号的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邀请受过严谨科学训练的作者来执笔写作。“科学大院”依托于中科院优势科研资源,“中科院物理所”依托于物理专业优势……

  在吴宝俊看来,科普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科学对错的分界线在里面,“其他公众号设计内容大多谈不上对错,但是科学的东西会有事实上的对错的判断。要把握好这个尺度是很难的,很多时候追求科学上的热点话题和保持严谨性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韩春雨事件”。

  郑永春同样强调:“科学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科学传播,绝对不能有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声音,主要运行人员必须有科学背景,编辑和运行必须依托科学家团体。”

  以“科学大院”为例,除了稿源是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作者来提供之外,在审稿上专门邀请各个领域专家成立了微信群,对于原创科普内容进行把关,保证科普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既发挥了“科普国家队”的资源优势,也为目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互联网科普环境做出了表率。

  郑永春强调说:“科学公众号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品位。要放低身段接地气、要想方设法努力满足受众需求,但不应该降低自己的品位,刻意迎合受众。”

  吴宝俊提出好的科学公众号犹如一本低门槛的学术期刊。“做得好的都有学术期刊的影子,要么依托于学术单位,要么实行科学家主编制,如果抛开学术期刊的骨架,直接去约稿、给钱,不一定能办得好。请科学家来做主编、以科学家的学术声望和人脉约业内专家写稿子,是运营好公众号的办法。”

  培育铁粉,内涵要足够

  相较于明星八卦和星座养生来说,科学传播在公众号战场上始终是相对弱势的一部分。要符合受众口味,又要坚持科学的严谨和准确,这并非易事。值得欣慰的是优秀科学公众号掉粉率相对较低,“铁粉儿”成为科学公众号最大的财富。以“科学大院”为例,平均新增一百个粉丝,掉粉率在3.8%,而其他公众号一般平均在15%到20%。坚持无广告、无活动稿,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少就是多”,这是徐雁龙总结的“科学大院”的若干实战秘诀。

  除了做好科学公众号本身内容之外,李宪奇建议可以与科学主题活动季和科学主题体验营这些新的传播形式相结合,“有利于精准传播和深度传播,培育科学公众号的铁粉。”

  郑永春表示自己看好短视频和直播在未来科学传播的潜力。他提出,短视频信息量大,受众喜闻乐见,预计今后三年每年会有30%以上的增长量。而目前十分热闹的直播在他看来在科学传播上也大有可为。

  对于AR、VR技术未来在科普上的潜力,吴宝俊表示非常看好。他指出,公众号建立在微信的基础上,微信建立在智能手机的基础上。“未来或许每个科学公众号都会变成随身机器人,集成百度百科、知乎、字典等,随便问什么问题,都可以回答,满足所有人的好奇心。”

[责任编辑:宋雅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