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频道> 正文

论文就是硬通货

2017-01-20 09: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有话说
2017-01-20 09:23:40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宋雅娟

  有一类导师,他们压根就不关心博士生们是否写学术论文,而只关心他们是否帮助他们做课题,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各类进展报告。问题是,现在国内外大学提供的教职岗位,一年比一年要求高,高校则不会考虑导师们的“癖好”。

  ■喻海良

  前几天,有朋友向我举荐了一位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博士生A,希望我能够把A推荐到我所在大学工作。说良心话,A个人经历非常好,本科是“985工程”大学毕业,硕士是本领域世界名校,现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企业工作经历。我听说了他的经历后,马上同意帮助推荐,并希望A将简历发到我的邮箱。这时A恰巧回国度假,他表示直接到我办公室和我面谈。

  向学校举荐优秀人才,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然而,当我看到他的简历之后,突然感觉到困难重重。现在我所在大学在大力吸引各类型人员到校工作,但是,学校有一条“学术红线”。如果申报教授岗位,人员学术业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如果申报副教授岗位,又必须达到多少“分”;如果申报讲师岗位,也有最低门槛的“分值”。

  遗憾的是,根据A最近5年的学术业绩,未能达到学校讲师岗位的最低门槛值。虽然我知道他从事的领域非常难发表学术论文,特别是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但学校制定了人才引进基本政策,我也爱莫能助。

  当然,我还是给他提了一些建议,比如快速将已经写好的论文投出去,然后争取往“影响因子”高一点的期刊投稿,这样或许等他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达到学校要求了。另外,在和他聊天过程中,笔者也了解到很多细节,他现在论文这么少,或多或少与导师是国际“大牛”有关。他导师的学术论文已经有几百篇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他自己对学术论文已经没有太多想法了。而且他保留着“传统习惯”,有自己相对固定投稿的期刊,不在乎“影响因子”之类的东西。作为他的博士生,自然也会把论文发表到这些期刊上。

  说来也巧,与A的情况相似,目前还有一个朋友B。B已经博士毕业,打算回国发展。但目前也是没达到学校的门槛分数,因而,现在还在等待论文的发表。

  B的研究方向比较前沿,做得好完全可以往影响因子非常高的期刊发表。因而,他在博士期间,专门盯上“顶级”期刊。如果当时他的论文被那些顶级期刊接受发表,他的路应该会非常顺利,但能在那些期刊上发表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记得B写了一篇论文,最先投稿给Nature Materials,在编辑手里压了一段时间后,被直接拒稿,他又把论文投给了Nature Communications,最后还是被枪毙了。再后来,他又投稿给Nano letters,依然没有躲过被枪毙的命运。几轮下来,时间过去了好几个月,但论文还是没能够投出去。

  于是,我建议B,先把论文投稿给能够顺利发表的期刊,再去追求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否则,博士毕业了,而国内高校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等他的论文发表了,学校的政策或许又发生变化了,到时候可能还是达不到最低要求,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得不偿失了。事实上,B还是写了一些论文,只是运气没有那么好,现在还没能够发表出来,而国内的政策必须是已经发表。

  现在学术界,年长一代的“导师”,依然固守传统的领地,他们以把论文发表在那些传统期刊为荣,他们要维护一片净土。然而,对于年轻一代的“导师”,或许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很多人以把论文发表到高影响因子期刊为荣,大家都想做出“一鸣惊人”的成果,一夜间就成为学术界的顶级专家。还有一类导师,他们压根就不关心博士生们是否写学术论文,而只关心是否帮助他们做课题,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各类进展报告。问题是,现在国内外大学提供的教职岗位,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要求高,高校则不会考虑导师们的“癖好”。

  或许,博士生写学术论文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在西方国家,博士毕业对论文没有太多要求,但是回国找工作就遇到麻烦了。如同王德华老师在科学网上所说“论文就是硬通货”。

[责任编辑:宋雅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