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1月22日电(宫晓倩)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各地在积极探索不同的改革方案,比如上海的“1+1+1”、厦门的“三师共管”……而在宜昌,“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也成为湖北医改的一大亮点。
“以前,宜昌的市县乡各级医疗资源是分散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用互联网将这些资源打通,使机构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让患者在改革之中有获得感,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红利。”近日,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曹源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双向转诊接待处
点点鼠标 快速搞定患者转诊
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建立便捷的双向转诊模式是完善分级诊疗的重要部分。据了解,近年来,宜昌引入社会力量,在全市774家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搭建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实现转诊全过程高速联通。
“以前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需要盖多个章,耗费很多时间,现在医生登录转诊平台,点点鼠标,发起转诊申请,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宜昌市杨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表示。
据了解,申请通过后,系统会自动发送短信到患者手机中,提醒接诊的时间、地点、科室、医师、联系电话等信息。
据悉,针对转诊的患者,宜昌市在医院设立分级诊疗服务窗口,安排专人为患者提供免费落地服务,解决跨区域、跨机构服务断层问题。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院长杨俊介绍,“患者凭转诊成功提醒短信,按时到医院双向转诊窗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安排下,通过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到对应科室就诊,这样避免患者排队、挂号等诸多麻烦。”
据悉,2016年,宜昌市通过转诊平台转诊163587人次,其中转门诊1659人,转检查332人,转住院159133人,转康复2463人。
当阳市人民医院与玉泉卫生院进行远程会诊
“升级版”远程医疗实现影像在线传输
除了分级诊疗转诊协作服务平台,宜昌市还在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之间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层级诊疗模式。
“我们这里有一名52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右手部疼痛前来就诊,现在申请远程会诊。”在当阳市远程会诊中心,当阳市人民医院接到了来自玉泉卫生院放射科远程会诊申请。
确认对接后,当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详细了解了患者的基本病史,在线进行远程影像检查,经过讨论,为玉泉卫生院出具初步的会诊报告,并将报告在线传输回玉泉卫生院。
“过去的远程医疗只能用胶片呈现,不能在线传输,现在有了‘互联网+’,远程医疗变为‘升级版’。通过‘升级’系统,当阳市实现了医疗机构之间影像、心电、检验等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同时也起到对基层医生远程培训的作用,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当阳市卫计局副局长熊贵斌指出。
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方鹏骞教授表示,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以使优质的医疗资源逐渐均等化。
据了解,当阳市远程诊疗发展是宜昌市分级诊疗上下联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宜昌市已投入了350万元建立远程信息共享平台,无论是基层卫生院、还是市级中心医院,试点工作正逐步推开。
对此,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李士雪教授强调,随着远程医疗功能不断强大,提高对其的有效利用,才能为老百姓减负,成为提高医务人员水平的工具。
宜昌市家庭医生随访服务包
智能可穿戴设备连接签约居民与医生
近年来,家庭医生逐渐兴起,推动了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能让老百姓获得更好服务的一定是家庭医生。”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
据悉,目前在宜昌城区,已经组建了174个二级以上医院专家+专业公卫机构专家+基层全科医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并与社区网格员建立工作联动和信息互通机制,形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网格员”的家庭医生服务管理模式。
“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等三大服务,并且落实家庭医生随访制,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顾昱介绍,截至2016年12月底,宜昌城区完成签约家庭129648家,签约居民总数达318504人,签约率达35.4%。
据悉,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宜昌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在家庭医生随访服务包内,不仅含有日常随访时所需的血压计、血糖仪等,并且专门配有平板电脑。
“通过平板电脑不仅可以将随访检查结果直接传输到健康大数据平台,而且也可以随时查询签约百姓的历次检查结果。”杨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医师王媛媛表示。
除此之外,宜昌市还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人群免费投放500套智能可穿戴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对患者进行实时体征监测,并且将数据上传至健康大数据平台,签约医生如果发现数据异常,会积极与居民联系,通知到医院检查,或者签约医生上门服务。”王媛媛说。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涉及到了宜昌市医改的多方面,在线预约挂号、在线门诊缴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谈及宜昌市在“互联网+分级诊疗”上所做的努力,曹源表示,真正的分级诊疗包括制度、管理、技术、运作等多个方面,目前宜昌市凭借互联网优势,为分级诊疗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这将成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