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破冰之旅:1971年杨振宁率先回到中国

2017-02-28 10:17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7-02-28 10:17:32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宋雅娟

  撰文 | 黄庆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近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振宁还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这一点却鲜为人知。考察这段尘封的历史,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杨振宁为何放弃美国国籍回归祖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滞留海外的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参加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在这一波回国大潮中,杨振宁没有回国。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加入美国籍。“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他曾经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谈及此事,说父亲到临终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囿于国内政治环境的重大变化,五十年代之后海外华人的回国基本趋于停滞。然而,就在1970年代初,杨振宁率先回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消除疑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杨振宁的破冰之旅,还要从著名的“乒乓外交”说起。在1971年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两国处于对峙状态,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长期的对峙显然也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寻找打破僵局的突破口就成为当时两国领导人的战略议题。1971年3月28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政府在周恩来的亲自关心下,决定派代表团参加,用意是把这次参赛作为恢复文化大革命以来遭到破坏的对外关系。正如中方所料,比赛期间,参赛的美国乒乓球队主动与中国队接触,表示愿意访华,中国乒乓球队迅速将注意情况报告给了国内,经毛泽东批准,4月7日,中国方面正式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了访华邀请。这便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非常成功,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4月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结束二十多年来对中美两国贸易的禁令,放宽对新中国的货币和航运管制。杨振宁正是抓住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性机会,率先实现了回国探亲的愿望。

  1971年4月的一天,杨振宁忽然从美国报纸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看到美国政府发布的一个通告,美国公民护照上原来印有美国公民不可随便去的共产主义国家,包括越南、古巴、中国和朝鲜,而这个通告把中国取消了。杨振宁立即认识到这个通告的重大政治含义,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实现回到中国的愿望——此时他的父亲、著名数学教育家杨武之正犯重病住院。

  然而,在当时中美政府高层尚未接触的情况下,像杨振宁这样有着重要影响的国际著名科学家,要回到中国谈何容易!杨振宁彼时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托尔校长并得到了支持。在得到各方支持的情况下,杨振宁正式通知美国政府,说他要回国探亲。美国政府是通过白宫科学顾问回答他的:“同意杨振宁到中国去探亲,但不能帮助他拿到签证。”

  杨振宁办事恰如他做学问一样,缜密细致。他在通知美国政府之前,已经给父亲杨武之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打算回国探亲。杨武之将此事上报,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国务院通知杨武之,欢迎杨振宁回国探亲,并请他到加拿大或法国的中国大使馆去办理签证。

  1971年7月15日,杨振宁由纽约飞到巴黎,顺利地拿到了赴中国的签证。7月19日,杨振宁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踏上了26年来(杨振宁于1945年赴美)来的首次返国之旅。杨振宁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一直停留到8月17日才离开,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日程被安排的满满的。在上海期间,杨振宁除了陪侍重病住院的父亲,也抽出时间访问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等,还回了他的出生地合肥。在北京,他访问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原子能所等,还见到了青少年时代的好友邓稼先、西南联大时的同窗黄昆,拜访了他的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张文裕等,还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先生。

  7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杨振宁并设宴款待。整个会见前后近5个小时,在中美关系解冻的大背景下,周恩来想多了解一些美国的情况,因此交谈话题几乎不涉及科学,“周恩来想多了解美国的情况,于是询问了学生运动、大学改革、黑人运动、失业和选举相关的政治气氛以及美国对日本的态度等问题。”

1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会见杨振宁,7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此次会见进行了报道

  杨振宁回到美国后,曾先后四次公开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做出了贡献。当年8月他在康奈尔大学的物理会议上、9月在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他都做了介绍中国之行的公开演讲,正面评价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这些演讲都十分轰动。此外,1971年11月份,美国《今日物理》杂志编辑采访了杨振宁,在这次采访中,杨振宁介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情况。后来这次采访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为题发表在《今日物理》上。此外,杨振宁还利用各种机会,不只是在美国,还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其他国家演讲,不失时机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促进各国与中国的沟通。

  杨振宁的破冰之旅更是在华人圈里引起了轰动和积极的反响。在杨振宁之后,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探亲、访问、旅游。这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林家翘为团长、包括任之恭、何炳棣在内的20多人华裔著名学者访问团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林家翘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们都是受了杨振宁回国的启示和鼓舞,才决定到新中国去的。

  关于杨振宁1971年的破冰之旅的意义,诸多著名人士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聂华桐说:“1971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看一看。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情况的报告,他在这些地方的报告,尤其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原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James Ulley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当年到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而美国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说是首开其端。”

  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也说:“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责任编辑:宋雅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