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一雪
“我今天走了11556步,竟然在微信朋友圈里排名第6。”李小姐是一家公司的普通白领,久坐办公室的工作习惯,加上经常加班,让她几乎无暇运动。即便打开了微信运动功能,李小姐也几乎不使用,所以从来没有关心过微信运动里面的排名,也并不计较自己走了多少步。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有位同事给她的运动成绩点了赞。这让疏于运动的李小姐有了查看运动排名的习惯,特别是看到自己运动排名上升时,李小姐更是开心不已。
像李小姐这样,通过分享坚持运动的人不在少数。近日,还有一项专门研究有关运动与社交之间关系的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锻炼具有社交传染性
这项研究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研究者记录了100多万人的日常运动模式、地理位置和社交网络关系。在5年中,这些人跑过的距离超过3.5亿千米。
研究人员认为,跑者间的信息交换有着真实而可量化的影响:如果身边的朋友们增加了跑步量,自己也会跑得更多。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朋友跑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时,他们也会逼迫自己照做。而且,这种传染还能细分为几种模式:男性既会受其男性朋友跑步模式的影响,也会受女性朋友的影响,而女性只会受其女性朋友的影响。
“在运动心理学中有锻炼促进模型,其中有个变量就是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支持和精神鼓励。通过感知支持的程度,可以预测锻炼的行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副秘书长、天津体育学院副教授张连成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种晒健身的行为不仅可以给自己一些反馈,还可以产生比较和竞争的作用。这样,在别人的监督下,就可以更好地保持运动频率。”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互相影响不仅在运动上,甚至在饮食等习惯上也会产生类似的作用。2014年,一篇发表在《营养饮食协会期刊》上的综述研究就显示,社会规范决定人们饮食行为,即同伴的影响确实会左右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以及饭量。
“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论是运动还是其他。”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曹振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而且,“跑步等个人运动项目比较单调枯燥,需要坚韧的意志,如果有人相互督促,就容易克服困难持续下去”。曹振波在日本留学工作时,就曾看到一些老年人有去健身房运动的习惯,“他们一方面可以健身,另一方面在健身房与志向相投的人一起交流,毕竟运动本身兼具社交的功能”。
当然,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以及便携智能设备的发展,与人交流运动感受、相互激励早已不局限于同一地区,只要有相同的爱好都可以成为相互鼓励的益友。
警惕盲目攀比
除了在朋友圈晒运动成果,很多运动达人都会下载更专业的App与志同道合的运动达人进行交流:Nike+、咕咚、虎扑、约跑、悦跑圈、Keep……运动轨迹、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更专业的数据记录,激起了不少人的好胜之心,甚至有些人会一味攀比运动数据。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有悖科学运动原则的。
曹振波举例说,曾有人看到一位教练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特别是下盘极稳,姿势很低,于是有人刻意模仿,但因为基本功薄弱,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反倒伤了膝盖。“同样,如果不切合实际地一味攀比、追求晒运动高分,很可能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张连成也认为,“晒运动”属于积极行为,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朋友圈排名,而忽视自己的身体条件,那么运动就失去了“健康”的意味。
201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在调查了2400名心脏病患者后发现,每周跑步运动量在30英里(48公里),或者走路量少于46英里(74公里)的适度运动者,其死于心脏疾病的概率要低于其他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运动量越大越好,因为研究人员同样发现,如果每天跑步超过4.4英里(7.4公里)或每日走路超过6.6英里(10.6公里)这个临界值,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在这项统计数据中发现,有1/20的人群存在过度运动现象,他们过早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曹振波建议,在健身的时候,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不要嘲笑他人,让运动中的互相影响变得更积极。
至于目前流行的健身软件,曹振波认为,健身App可以引起人们对健身的兴趣,但是上面的动作组合以及强度并没有做到因人而异。
“健身就像看病吃药一样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锻炼的形式、强度和运动量也不同。如果想更科学地健身,最好还是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曹振波建议,App后台可以配备专业健身教练人员,这样人们在使用App软件时,既可以享受其中的便捷,又可以得到专业人员的指点。
运动是一种习惯
当然,如果想保持身体健康,仅仅依靠“晒”运动获取点赞还远远不够。“运动只有坚持才有效果,但是对于那些抱着减肥和健身目的来运动的人来说,可能因为无法短期见效而放弃运动。”张连成表示。
不过,张连成与曹振波都表示,如果制定了减肥或者健身的目标,那么就应该根据目标制订训练计划,并且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虽然已经开始进行运动,但是进食习惯等其他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仅依靠运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曹振波解释说。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运动使大脑分泌产生愉悦感的内啡肽、大麻素以及瘦素等,进而让身体爱上这种感觉,从而形成习惯。
但更为重要的是,运动需要积累才能见效,所以养成运动习惯至关重要。“只有养成运动习惯才能见到效果,形成奖赏机制。”张连成说,不仅身体的改变可以让人有继续运动的动力,运动之后身心的愉悦也会令人爱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