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让受试者在17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降26%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并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已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致死率位于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五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帆提醒,要预防大肠癌,除了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外,高危人群注意做肠镜检查十分重要。根据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发布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让受试者在随后的17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26%,死亡率降低30%。
错把直肠癌当痔疮
差点错过治疗时机
“俗话说,十人九痔。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大便出血肯定是痔疮。正是因为这种认识,很多人把大肠癌当痔疮治了。”张帆介绍,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在门诊接诊了一名这样的患者。患者王伯今年65岁,但最近三个月来,解大便时偶尔会出血,颜色鲜红,量也不多,伴有大便不尽感。他自己怀疑是“上火”得了“痔疮”。于是,去药店买了痔疮膏用,可是,出血一直不见好转。在他眼里,大便是“小事”,而且也羞于启齿,所以一直没有告诉家人。哪知后来出血越来越多,还出现了肚子胀不想吃东西的情况。于是,只得求助于家人,在女儿的陪同下就诊。结果一检查竟是直肠腺癌。幸而还是直肠癌早期,在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之后,王伯康复出院。
大肠癌or痔疮?
三个特点有助鉴别
张帆说,把大肠癌当痔疮治,这样的故事在普通外科屡见不鲜。
那究竟什么是痔呢?张帆解释,通常人体肛管的黏膜下有一层特殊的组织,由静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简称肛垫。如长期便秘,各种原因导致的腹压升高,肛管肌肉弹性回缩作用减弱,肛垫充血、下移便形成痔。由于痔有丰富的血管,如果黏膜糜烂小血管破损,就会导致痔疮出血。一般情况下,痔疮出血量小时仅有几滴或者几毫升,颜色鲜红,出血量大时才会有黑便或者血块。
“导致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等。” 张帆说。那么痔疮出血和大肠癌出血有什么不同呢?
他说,大肠癌的临床表现,除了大便带血或者黏液脓血便外,更重要的是伴有三个特点,一是排便习惯改变;二是有大便不尽感;三是可能会伴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所以,如果是伴有这些情况的大便出血,就不一定是痔疮了。”
40岁以上有“高危症状”
应尽早做肠镜检查
“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从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张帆提醒说,这个特点让筛查发现并去除癌前病变成为可能,也让早发现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大幅提高。
张帆说,根据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发布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让受试者在随后的17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26%,死亡率降低30%。“大肠癌不可怕,早查早治是关键。因此,大便出血切莫轻视。”
哪些人群应该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呢?张帆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有大便出血或者黏液脓血便、大便习惯改变或者有不明原因的腹胀、贫血、消瘦等症状的,都应尽早做电子结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记者黄蓉芳通讯员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