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很关键,规范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的有效措施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冯冯)当陈先生在病床上醒来时,太太喜极而泣。年近50岁的陈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不幸最近突发中风,幸好发现及时,避免了严重的后遗症。原来陈先生去年体检的心电图报告显示他患有心房颤动这种疾病,发作时心脏失去了节律性收缩而开始“乱颤”,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医生提醒他这病很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顺着血管流向大脑就会导致中风。陈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传统的抗凝药物来进行预防。可谁知,中风还是来了。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说,陈先生的情况很有代表性,他接诊的不少患者也发生过类似情况。要管住房颤这只“猛虎”,如何进行抗凝治疗很关键,建议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个体的抗凝方案。
房颤与中风密不可分
房颤是个老年病,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但近些年来,门诊中青壮年患者也越来越多了。
“房颤的症状非常隐匿,有些患者有心慌、头晕等症状,大多数没有感觉到症状,往往是中风之后,进一步追究才找到房颤这个病根。”吴书林介绍:“有数据显示,每6个中风患者中就有1个有房颤,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平常人高5倍。”
抗凝是抵御中风的关键
吴书林介绍,大多数中风是血栓导致的,其中有近两成是由房颤引发的。心房里形成的血栓较大,引发中风的栓塞面积更大,致残致死率更高,所以,房颤患者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规范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的有效措施。这相当于给房颤患者撑起一把抵御中风的“安全伞”,防止血液凝结成血栓。
不少人认为,阿司匹林是预防血栓形成首选。但其实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效果较好。吴书林进一步解释说,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几乎没有,更推荐作用于凝血因子的口服抗凝药物。
选择适合自己的抗凝方案
像陈先生所用的药物就是华法林,为何还是发生了中风?
吴书林解释说,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很难把华法林剂量控制在既能有效预防中风又不至于导致出血的副作用的最佳剂量范围内。患者还需要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不容易坚持。
发生陈先生这种情况并不是抗凝治疗这把“安全伞”失效了,而是没有控制好华法林剂量造成的。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可以考虑抗凝治疗“升级”,选择方便、安全性更好的新型口服抗凝药,这类药无需调整剂量、无需验血监测,无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少,而且在亚洲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更佳。此外,今年这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很快就会进入到本地医保报销。
抗凝门诊可量身定制抗凝方案
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抗凝门诊在美国成立,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立了抗凝门诊。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三甲、二甲医院也都开设了专门的房颤抗凝门诊。
据了解,广东省人民医院预计在今年开展抗凝门诊。与普通门诊相比,抗凝门诊引进了规范化的抗凝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专业、全面、便捷、且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抗凝管理的意识,让更多的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抗凝管理中来,实现个体化抗凝管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出血和中风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