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09: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虽然我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仍要响应党和总书记的号召,八十再出征,在新的征程上为人民立下新功。”

——吴天一

  2014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公路正式通车的次年,当地群众听闻县上请来一位医术高超的“门巴族老大夫”,十里八乡的人们慕名求诊,甚至有骑马、骑驴赶来的。

  这位“门巴族老大夫”就是吴天一,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墨脱公路通车后,他赴实地开展高原病调查,还很快学会了用门巴语交流,以至于被群众误以为是门巴族的大夫。

  了解吴天一的人,都惊叹于他的语言才能: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读书时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学修过俄语,到青海工作后自学成为“藏语通”,如今英语也不在话下。

  20世纪80年代,吴天一曾主持了一场大型田野调查,历时数年,到过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乡镇牧村,收集到大量的临床资料,最终提出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做出了科学性的系统研究,影响深远。

  能用娴熟的藏语沟通,得益于吴天一日积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就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设,初到高原就开始自学藏语,后又长期坚持练习。

  1990年,吴天一和中日联合医学学术考察队来到位于青海的阿尼玛卿山,他们想在这里探寻高海拔地区人类的生理“奥秘”。

  但很快,就有队员产生了高原反应,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因着对未知领域的追求,吴天一带领其他人员继续向海拔5620米的极高地区迈进,最终成功攀登,并在此建立了高山实验室。由于团队取得的成果非常丰硕,吴天一还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经常爬这么高的山,身体怎么吃得消?吴天一就是要和自己的身体极限做个“挑战”!

  可模拟上到1.2万米高空、下到水下30米的全球首个综合氧舱诞生了,设计者竟然是吴天一,他给自己做了个“装备”!“装备”做出来了,得有人试,谁来做第一个人体试验呢?

  “我亲自来!”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吴天一的右耳鼓膜被击穿了,因为在实验中,气压变化太快了!

  为了科研,他已经牺牲太多太多——

  长期野外工作,强光照射紫外线损伤了他的双眼,40岁就患上了白内障,为了不影响工作,只能植入人工晶体;

  上高原高山,路途颠簸,车祸频出,骨折超过14处,大腿只能装上钢板;

  随着年龄增大,心脏又撞上了起搏器,但吴天一很乐观,在他眼中,这就是他和高原病斗争的“武器”;

  ............

  吴天一说,要想攀上高原医学的高峰,他只能这么做。的确,现在的他还在奋力攀登。

  吴天一曾到青海给当地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上了开学第一课,这个80多岁的老人坚持站着给“00后”上课,还自己写了讲稿,并且在结尾如此写道 “青藏人民正展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

  这是寄语,也是回望,在吴天一的心头,这句话回响了一生。

  院士小传

  吴天一(1935— ),高原医学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