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汪应洛:科学管理是技术,也蕴含治国之道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汪应洛:科学管理是技术,也蕴含治国之道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能为国家多培养些人才,看着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出来的作用,我心里异常欣慰!所以,我还会这样走下去……”

  ——汪应洛

  “在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管理乃治国之道。”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的院士箴言。

  1949年,汪应洛进入交通大学,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6年,响应党中央支援西部的号召,交通大学几千名师生员工,离开黄浦江畔,来到古城西安。毕业不久的年轻硕士汪应洛也在西迁的大军里。

  从此,汪应洛的生命便跟管理工程教育与研究紧紧地连在一起,他成为我国管理工程教育与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以及系统管理学科的奠基人和卓越的管理工程教育家。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立后,汪应洛在国内最早提出从工程师中培养管理人才,推动了国内培养具有双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管理人才的教育路线。他还在国内首先倡导工业工程教育、研究与应用,为我国管理工程和工业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战略思维下,我始终坚持和追求四个方面的结合,即:世界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方法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科学管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的结合;管理创新应用研究与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结合。”汪应洛说。

  在汪应洛的科研生涯中,令他终生难忘的挑战是长江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决策。“当时国家电力部、水利部、交通部、四川省、湖北省等各方争执不下,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学术支撑力量,国家决定让国家科委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刚刚开始倡导建立模型以定量分析的我们被抽中了,当时明确要求我们给出定量分析的结论和方案。”汪应洛对承担如此重任十分激动。

  当时,争议非常多,最激烈的是三峡大坝的高程。汪应洛带领团队综合各方意见,建立了数学模型,经过多次优化计算,提出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的建议方案,虽经波折但最终被采纳。同时,针对中国国力能否承受如此重大工程的争议,他们也进行了综合剖析研究,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系统工程的优化计算和综合权衡的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投资需要1000多亿元,而且不是一次投入,我国的国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汪应洛说,这一判断随后在三峡大坝的实际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得到了证明。“由此教学相长,又经过一些重大工程决策的磨砺,我们尝到了甜头,也进一步坚信了科学管理是技术活,有些艺术之境的意味,但也蕴含着深沉的治国之道。”

  对于汪应洛的贡献和治学态度,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曾在汪应洛80岁时发来贺词:“在您八十华诞之际,谨致热烈祝贺。感谢您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无私奉献高尚的品格,是我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汪应洛的教育成就有口皆碑。在学科成就之外,让汪应洛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学生们。他培养了120多名博士生,他们有的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多人被评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成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如今,汪应洛仍坚持到办公室工作,考虑最多的依然是如何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企业家。

  院士小传

  汪应洛(1930— ),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学科带头人,我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在国内率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研究;完成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该研究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系统工程应用的重大成果;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实现战略一体化管理观点,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生产系统概念、“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施。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汪应洛:科学管理是技术,也蕴含治国之道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