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10: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更要紧跟时代的需求。”

——陈肇元

  广州地铁一号线上,通勤出行的人们忙忙碌碌,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有多复杂,为了啃下工程建设这块“硬骨头”,陈肇元又是如何呕心沥血的。

  1931年出生的陈肇元,童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满目疮痍,他觉得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木人才,就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的大二土木系转学生。

  “国家需要做什么,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什么上去。”

  20世纪60年代初,上级安排陈肇元做防护工程方面的研究,他二话不说就开始工作。那时我国对防护工程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抵御核爆炸的冲击,减缓冲击波对建筑工程的损害,陈肇元便以此为研究方向,对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展开研究。

  陈肇元是土木专业出身,研发快速加载和测试技术对他来说是个考验。阅读外文资料、设计和绘制加工图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除此之外,他还要到工厂组织安排加工和装配。实验所需的设备零件和高压氮气瓶都是他自己骑三轮车一趟趟来回搬运的……诸如此类,他都亲力亲为。

  由于研究急需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陈肇元便与课题组的张达成、陶全心老师一起反复研究。陈肇元画原理图,张达成画机械零件图,一张张图纸“填补”了技术和设备的空白——当时国内无法进行生产,也不具备生产能力,更没有相关的试验介绍。

  功夫不负苦心人!

  在他们的努力下,以高压气体为动力,加载能力达5吨至200吨不等的5种不同吨位的快速加载试验机陆续研制成功,能够进行工程材料的拉、压试验,是国内首批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

  设备研制成功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用这些设备做了大量的动力反应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此后,我国国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的设计规范和涉及易燃易爆生产厂房仓库等的设计规程中,频频出现他们的成果。

  对陈肇元来说,防护工程是他这一生中最关注也是投入心血时间最久的项目,他潜心研究达27年,光是编写内部研究报告就有131份,还主编了全国统一教材《地下防护结构》。而他在防护工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许多在后来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国防到城市高层建筑,陈肇元一直在土木工程领域辛苦耕耘,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深深影响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

  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上发布了陈肇元离世的讣告,引发国人无尽追思。在清华园的时光画卷里,永远有他留下的这样一幅画面——作为我国土木工程的开路者,陈肇元骑着一辆老自行车,低调地穿梭于教学楼、实验室和宿舍……

  院士小传

  陈肇元(1931—2020),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取得的诸多成果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推广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晚年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延长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主持编制了设计规范等多种指导性文件。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