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扎根深山拓荒植绿 见证京津风沙治理
首页> 科普频道> 能源·生态 > 正文

扎根深山拓荒植绿 见证京津风沙治理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2-27 16: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门头沟区林业站副站长王卫东跟植树造林打了15年交道,他把自己比作深山里的“拓荒者”,全程参与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专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包括门头沟区在内,北京共有7个区纳入工程范围。“门头沟有自己的特殊性。”王卫东说,“作为全市唯一的纯山区,门头沟山地面积达98.5%。好干的、容易的活儿基本都在一期工程中干完了,到了二期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困难地造林。”

  每年春秋两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机,而那寒风凛冽、大雪封山的隆冬时节,却是这位“拓荒者”最繁忙的日子。王卫东介绍,每到岁末之际,都要确定来年的工作任务。以2021年为例,门头沟区计划在困难地造林2100亩,“我们要把这个数字分解,落实到地图上,用一个个具体地块拼出这2100亩的林地。”他说,“我们要选择在荒山造林。光是‘荒山’不行,我们还要考虑备选地块是否适合造林,包括土层厚度、植被分布,以及山坡陡峭程度、朝向,周边水源情况等,都要纳入考量。而这些因素,必须通过实地勘选、调查,才能得出结论。”整个寒冬,王卫东和他的“战友”们都在群山峻岭间攀爬,深入到一个个连路都没有的“无人区”。

  淤白村,一个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东北部的山村,海拔510多米。村庄被群山环绕,正处于沟谷间。其西北方向的青林沟,植被稀少,可以纳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目标地块。虽然名字叫青林沟,但它却是一座高山,目标地块的海拔在800米至1100米左右。2020年12月底,王卫东和同事一行两人,带好地图、定位仪、望远镜、胸径尺、铁锨、镰刀、手机、纸和笔,还往背包里装了几瓶水、几块面包,从淤白村出发了,攀上青林沟。

  徒步向前,王卫东挥舞镰刀,在满是荆棘的山间趟出一条路来。沿途满是积雪,白雪之下,可能是土地,也可能是沟壑。“拓荒者”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迂回行进。淤白村到青林沟目标地块的直线距离也就一公里,却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才抵达。

  王卫东放下镰刀,扬起铁锨,向脚下的山地铲去,直至见到岩石层。“土层厚度22厘米,算是比较薄的,不过也能栽树,就是费劲些。”王卫东一边擦着汗,一边让同事做好记录。通常情况下,土层厚度超过30厘米更适宜树木生长。在这种“薄土”上栽树,王卫东也有办法。施工时,他会指导工人抡起重达15公斤的钢钎,使劲儿往下砸,在坚硬的山石上撬出树坑。

  再看看目标地块上的野生植被吧!大部分是荆条、绣线菊等灌木,零星散布着几棵山杏、山桃、黄栌等乔木。“这给我们植树造林的树种选择提供了依据。多栽植一些原生树种,更易成活!”王卫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不虚此行。

  问题来了——附近没有水源!新栽植的树木必须有人浇水管护,“靠天吃饭”是无法保证成活率的。王卫东忙不迭地找起了水。水沟、河流、水库、池塘……都没有。最近的水源就是淤白村里的水井了。“再勘察一下,看看能否修个蓄水池来引水?”王卫东抛出问题后,立马变成答题人。

  修建蓄水池的条件并不严苛,找个相对平坦的地块就行。挖个两米深的深坑,铺上防渗膜和塑料膜,就可以蓄水。目标地块与淤白村的海拔落差约有300米,水泵无法将水直接打上去。依照地形,王卫东决定沿途多修一个蓄水池,接力送水,这样就能解决青林沟目标地块的浇水问题了。王卫东用定位仪测准了方位,把两个蓄水池的位置准确标在地图上。

  至2021年底,青林沟山坡上的400亩困难地造林已全部完成,遍植山桃、山杏、侧柏、油松、黄栌等乔木。而这次实地勘选,是全区当年2100亩困难地造林的一个缩影。

  目前,门头沟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8.18%,王卫东见证了门头沟区从“荒山秃岭”到“满山披绿”的转变。他说,“我的老家在内蒙古。刚来北京时,每到春天就刮沙尘暴,颇有故乡的感觉。现如今,北京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少了,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来,门头沟区累计在困难地造林5.6万亩。眼下还有80多万亩困难地摆在眼前,等着王卫东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越来越多的成片森林屹立在绿水青山间。(王斌)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秘鲁首都利马

  •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8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