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裴荣富:“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裴荣富:“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来源:光明网2022-03-25 09:46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

——裴荣富

  “你们知道吗?我那是火线入党。”

  每一次提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裴荣富都颇为自豪。当时,裴荣富受命领衔国家援外项目,率队赴巴基斯坦和苏丹帮助探查矿藏。

  在苏丹,裴荣富在地质勘探一线光荣地入党。他的这一次援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探明70万吨铬矿石和1530万吨富铁矿工业储量,荣获苏丹能源矿产部锦旗表彰奖。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这是裴荣富常对学生说的话,他也身体力行。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青山大川,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的爱国精神。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裴荣富:“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科学研究在于创新

2001年4月6日, 摄于河北兴隆挂兰峪金矿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支撑他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地质事业的热情。自幼年时,这份热爱便已扎根在他心中。1924年8月,裴荣富出生于河北秦皇岛一个富足的家庭,父亲早年曾供职于开滦矿务局,是一个思想先进且重视教育的人。这对裴荣富后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及至青年时代,裴荣富更坚定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发掘这片土地上的宝贵矿藏的理想。1948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的裴荣富成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实习技术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紧随国家的脚步和需要,裴荣富一头扎进了野外地质工作第一线,将自己的一生镌刻在了中国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石上。

  勘查一线的历练加上在地质上的天赋,让裴荣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蜕变为一名具有扎实专业能力的工程师。

  1954年4月,他被调到地质部地质矿产司黑色金属处的铁矿组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刚到黑色金属处工作,裴荣富一力承担了我国五大钢铁基地的铁矿资源问题,奔走在河北宣化庞家堡铁矿、四川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禄富铁矿、甘肃镜铁山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之间,他不辞辛劳,从不觉苦。

  除了奔走于各大矿山之间进行调查,他又负责了太行山东麓铁矿的普查工作,加上之前在东北地质队和429队 的锻炼,他几乎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矿山的铁矿资料。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裴荣富:“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2005年,裴荣富在办公室对岩矿标本观察研究

  只要是国家所需,就一定要做好,这是裴荣富对自己的要求。为此,足迹遍布中国的裴荣富,在大量编图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超大型矿床“偏在性”和“异常成矿”学说。他还首次提出了“大气变态”和“构造圈热侵蚀”等重大地质异常事件,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中、新生代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有了这些理论创新助力,我国在南岭有色金属矿、华北地台金矿和滇中铜矿等地区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

  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加上多年积累的众多创新性理论,裴荣富获得中国地质学研究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他随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而成长,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成长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11月,裴荣富捐出毕生积蓄500万元,设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裴荣富勘探奖”专项基金,以激励后辈取得找矿突破,“我想把多年来的积蓄变成学术奖励基金,以野外地质考察为重点,以矿业国际合作为方向。这点钱不多,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愿”。

  院士小传:

  裴荣富(1924—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内外主持5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项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创新地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为指导地质工作做出充分科学论证,并被国际引证。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多项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还以带头人身份与多国矿床学家合作执行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IGCP-354项目。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特授他终身荣誉称号。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声音,乌镇回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024-11-22 04:30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2024-11-22 04:30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2024-11-22 10: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2024-11-22 04:30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2024-11-22 04:20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4-11-21 09:14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21 09:1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024-11-21 09:10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1 09:09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2024-11-21 09:09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