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敢把沙漠变绿洲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敢把沙漠变绿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14 09:46

  阳春时节,东风过处,百草滋荣。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上,水光潋滟,鸟声盈耳。疣鼻天鹅也如约飞回,它们结伴戏水,时而翩跹起舞,时而引吭高歌。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区修复草原植被,这里成为260多种鸟类的乐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徐徐铺展。目前,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底色,中国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

  宁夏腾格里沙漠里扎起的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科学治理

  ——实现生态巨变

  在中国古代,荒漠见证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承载了“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的离愁。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得治!”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主任、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道,荒漠化在我国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是遏制我国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应对荒漠化的国家行动。

  卢琦自称“职业沙手”,他形象地将治沙比喻成医生看病:“要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治疗方案,治愈出院后还要有后续的康复方案。”

  我国代代“治沙人”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以科学治理铸就绿色屏障,实现生态巨变。

  回顾新中国的科学治沙史,与共和国建设基本同步。卢琦说,7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全民动员、进军沙漠的起步阶段;国家意志、工程带动的发展阶段;科学治理、提速增效的推进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曾开启了全国治沙的擘画与探索,防沙治沙工作稳步开展。国务院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在辽宁彰武县、甘肃民勤县等沙区成立固沙造林试验站,在陕西榆林成立了陕北防护林场、实现了首次飞播造林种草试验,不断累积治沙经验,提升治沙技术。

  1958年,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竣工,在宁夏中卫境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其中,沙坡头段穿越沙漠最长,沿途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极低,路轨常常受到流沙侵袭。

  在固沙治沙初期,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盖等众多固沙方式,但都被风沙掩埋殆尽。一次工作闲暇时,林场职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几个字,喜出望外地发现其中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

  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将麦草或稻草在流动沙丘表面扎设成1米×1米方格形状,形成网状结构。它们就像沙海中的卫兵,筑起一道禁锢流沙的草墙。“麦草方格”固沙法渐渐蜚声世界,被誉为“中国魔方”。在“麦草方格”技术的基础上,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共同组成的“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正式形成。“寸草遮丈风”,自此,包兰铁路开通60余年来从未被流沙阻断,如一条蜿蜒的河,为沙漠串起生命的绿色。

  1978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是我国生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2000年以来,先后又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开启了由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带动荒漠化治理的新阶段。

  卢琦表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防沙治沙专门立法的国家,这在世界防沙治沙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实践。20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20多年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政策文件,科学有效指导防沙治沙以及沙化地区的植被保护与修复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来最好,全国草原产草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北方荒漠化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

  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1995年提交第一个国家履约行动方案到2017年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成功实现了“三级跳”,由最初的跟跑、并跑到国际领先的新局面,为世界各地提供可借鉴的治沙模式,将象征着生机的绿色不断延伸。

  内蒙古库布其七星湖景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造林增绿

  ——传承奋斗精神

  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扶犁开沟、躬身铺草、挥锹填沙……进入3月,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区的武威、张掖等地,春季压沙活动陆续启动。党员干部、志愿者、林场职工纷纷参加,忙得热火朝天,大家抢着干、比着干,劳动过后,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延伸开来,治风沙,护新绿。

  2021年10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古浪八步沙林场荒漠化防治”作为典型案例入选。

  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曾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狂沙席卷,吞噬农田和村庄。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

  黄沙莽莽,寸草不生。治理沙漠,谈何容易!“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紧接着,贺发林、张润元、郭朝明、罗元奎和程海也加入。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守护家园,誓把沙漠变绿洲!

  “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老汉们不辞劳苦,种下棵棵树苗。累了,倒头便睡,任凭日晒蚊咬;饿了,就用石头支起锅,开水泡馍当饭吃。没承想,大风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半数都不到。六位老汉没有灰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开始……他们一边求教一边摸索,终于发现在树窝周边埋上麦草,能把沙子固定住,在刮风时就能保住树苗,于是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再战黄沙。

  慢慢地,树苗成活率得以提高。绿点染开来,一如天上的星。

  四季往复,日月升替。六位老汉的头白了,他们用汗水浇绿4.2万亩沙漠,周围土地和村镇得以保护。老汉们曾约定:“不管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治沙步履不停。林场三代治沙人接续奋斗,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0多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43万亩,八步沙周边的沙漠已经基本治理完毕。

  这里的绿意不断延展,八步沙也走向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花儿迎着风摇曳,土鸡四处溜达搜寻美味。如今的八步沙,嘉木苍郁,生命粲然。

  在陕西省榆林市,石光银也写下了黄沙当中持之以恒增绿造林的壮丽篇章。

  “我这辈子就只干一件事:治住沙子!”这是石光银从小亲历风沙危害立下的志向,也是一位老党员毕生努力向党兑现的承诺。

  2021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已有48年党龄的石光银缓步走上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石光银出生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数十年里,他带领群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治沙造林,为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

  陕西省内99%的沙化土地集中在榆林市。在榆林,曾经“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1968年,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石光银带领群众三年造林1.4万亩,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

  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石光银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

  资金不足,怎么办?石光银卖掉家里养的84只羊和1头骡子,同乡亲们东拼西凑攒够了树苗钱,一头扎进茫茫沙海。从1986年开始,石光银带领乡亲们三战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

  治沙的困难超乎想象。大家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吃的是风干的玉米馍,甚至啃过杨树皮。出师不利,再战铩羽……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奋战“狼窝沙”,采用新学来的“障蔽治沙法”,走到哪就干到哪、睡在哪,终于取得胜利,九成树苗都活了下来。

  数十年间,石光银和乡亲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如今,陕西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

  中国治沙史上,每一抹绿色背后都有一个奋斗故事。在宁夏灵武,王有德带领职工植树造林六十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浇灌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黄沙中、苍穹下,绿意在蔓延,精神在延续。

  点沙成金

  ——黄沙漫漫展新颜

  长空之下,光伏板整齐铺开,汇成一片壮阔的海洋。风起时,光伏板下绿意涌动,生气盎然。环顾四周,却见黄沙漠漠。这里是内蒙古库布其光伏治沙示范基地。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沙漠会变得这样美好!”2021年9月,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参加论坛的一位外宾来到基地参观后感慨,“满眼望过去都是光伏板,下面还会种植土豆、蔬菜等作物,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库布其开创光伏治沙新模式,不但实现了沙漠土地治理,更输送着清洁能源,成为京津冀的绿电基地、“菜篮子”。

  库布其,蒙古语意为“弓上之弦”。库布其沙漠犹如一根弓弦,横亘在黄河南岸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北部,这里曾经植被稀少、沙尘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经过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达53%,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总体趋势向好。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生态环境日趋友好也推动了当地沙漠旅游业发展。当地百姓搭建蒙古包、烧烤棚,经营着牧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书写着一个个“点沙成金”的传奇。

  中国大地上,绿色果实处处喜人,昔日黄沙换上新颜。在甘肃张掖,以沙区生态建设为基础,以节水灌溉为前提,发展沙区林果产业;在西藏山南,近年来引进企业,采取“生态治沙+产业发展+带动增收”模式,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实施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超过1000人……

  防沙治沙,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卢琦表示,新时代治沙方略,要面向2035年、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国家需求,总体可概括为“24字方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治理、整体增强。(严冰 张馨月 任彤彤)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石榴籽连籽 共庆“三月三”

  • 燕园春意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