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吃糖会导致糖尿病?非也!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吃糖会导致糖尿病?非也!

来源:光明网2022-05-10 13:34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张田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认为是吃糖引起的,毕竟这个病名字中就带“糖”,得了病也不能多吃糖。实际上,这个说法不正确。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多了,平时少吃糖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

  此“糖”非彼“糖”,吃糖的“糖”≠糖尿病的“糖”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里的“糖”指的是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糖中糖是同一种成分;而我们说的吃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糖,一般是蔗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等。广义“糖”说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乳糖等)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他们最终都是以单糖的形式被人体吸收,也会影响到血糖。单糖是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水解时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包含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水解时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杂多糖水解时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如果胶物质、半纤维素、肽聚糖等。

  吃糖并非是糖尿病的“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者两者兼备,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血糖并不会升高,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而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患者,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升高。

  实际上,糖尿病发病主要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生活方式中饮食部分“贡献”比重较大,其中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而其导致的超重肥胖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容易导致糖尿病。所有引起营养过剩的因素,不仅有糖或者是含糖高的主食类,还有那些为我们牺牲的猪牛羊鸡鸭鱼虾们,让我们心情愉悦的糕点甜品们,带来凉爽的饮料冰淇淋们,只要长期超过身体需求食用,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吃糖被认为会导致糖尿病,和糖消化吸收的特点有关,因为单糖吃下去直接被吸收入血引起血糖升高,双糖分解一步也会被直接吸收,所以给大家留下印象——“吃糖会得糖尿病”,甚至延伸到吃主食上。因为我们日常饮食中能量的一半来自碳水化物,进入人体后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入血,较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变化,如果这些糖类食物过量,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饮料糕点小零食摄入过量时,导致营养过剩,容易引起胰岛素的作用异常,则确实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类”不可弃

  糖类物质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吃或少吃行不行?有的人根据“吃完糖容易转变为血糖”的理解,不征求医生意见,直接开始了低碳饮食,极端的直接使用生酮饮食,真真是伤不起。

  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重要基础营养要素,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是肌肉和大脑组织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和最快速的能源物质。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可能出现血糖降低,如果长期摄入糖类不足,人体会动用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可能因此导致消瘦和饥饿性酮症。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会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者会昏迷并危及生命[2]

  理性选糖,享受甜蜜

  糖的甜味常给我们带来很强的愉悦感,只要合理选择,兼顾开心和健康。

  1.合理摄入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将所有食物中的糖叠加起来不超量。

  2.多选择一些含天然糖的食物,如含糖少,升血糖慢的水果,还含有丰富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饱腹感满满减少对糖的渴望。

  3.避免不了诱惑时,尽量选择低糖、小包装食品,减少吃进去的糖。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饼干、汽水、巧克力,有的还推出了小包装的产品。也可以选择与朋友一起分享。

  健康生活,科学预防糖尿病

  我国近一半的成年人遭受血糖的困扰,发病人数呈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糖尿病前期人群也高达35.2%[1]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责任人,从今天起提高科学饮食意识,尽快行动起来。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选择低脂肪、低甜、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少吃垃圾食品;

  2.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

  3.定期测量体重,将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超重肥胖者进行科学减重;

  4.吸烟的人群最好是戒烟,喜欢喝酒的人也要控制饮酒量;

  5.保持心情舒畅,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Li Y,Teng D,Shi X,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2020,369(4): m997.

  2、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01-602.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