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一位。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的首倡者,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值此王淦昌院士诞辰115周年及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科普中国、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核学会、光明网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追忆王淦昌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
1942年12月2日,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原子时代”。紧接着,1945年7月16日,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1952年,美国又制成第一颗氢弹……然而,当时中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停止执行《国防新技术协定》,撤回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外国人评论道,“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这时,正值中国经济困难时期,陈毅元帅下定决心说:“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同年7月18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
当时的原子弹研制全部是保密工作,而且是兵分两路。一路是李觉将军带领的建设队伍,奔赴青海进行未来原子弹试验生产基地的建设;一路是钱三强领导的科研人员,在北京西郊“灰楼”里展开技术研制工作,而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技术负责人,就是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激动地称为“三尊大菩萨”的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其中,王淦昌是核武器研究基地岁数最大的科学家,主要负责核武器的爆轰实验工作。
想要研制原子弹,除了理论上需解决一系列难题外,还要摸清楚原子弹的内爆规律,掌握爆轰实验技术。爆轰实验是联结核武器理论设计与核试验成功的关键一环。核武器研制经过理论设计出理论方案,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具体的参数和技术。其中最重要的验证手段就是依靠爆轰实验来解决设计中一些参数的确定和可行性问题。如果爆轰实验过关了,那么总体设计就可以结合理论部的理论设计、实验部的爆轰实验结果,最后完成整个核装置的设计。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里就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爆轰实验。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
最初爆轰实验用的炸药和部件,全都是在帐篷里用搪瓷盆和木棍手工搅拌出来的。在帐篷中搅拌炸药十分辛苦,因为帐篷通风不好,整个帐篷内都充斥着炸药粉尘,古怪难闻的气味冲鼻而入,并且搅拌者还要快速搅动。50多岁的王淦昌也要争着干这个活,大家看着心疼,就把他推到帐篷外,但只要没人注意,他又会回到帐篷里。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文字整理:光明网记者蔡琳、金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