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于维汉:向克山病宣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于维汉:向克山病宣战

来源:光明网2022-05-29 17:04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

  “克山病的防治和研究不是我一个人搞的。搞科研最讲团结和协作, 能尊重别人、愿意和别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大器。”

——于维汉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在我国地方病首席专家于维汉的一生中,他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而最被 学界称道并让百姓感念的,就是防治克山病。

  克山病,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已经显得有些陌生。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 地方性心肌病,暴发时以猝死多见,主要危害农耕人群中的妇女儿童,曾经危 及我国 1 亿 2400 万人的生命。

  1953 年的冬季,克山病在中国最严寒的黑龙江省暴发。一支由哈尔滨医 科大学组成的医疗队奔赴病区。医疗队的队长就是于维汉,当年英姿勃发的他 正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的主任。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于维汉:向克山病宣战

于维汉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制

  就是这次组织交付的特殊任务,彻底改变了于维汉的人生。从此,他的命 运和病区的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医学界对克山病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没有资料积累,没有实验设 备,从哪里着手呢?

  “为农民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要坚持实践第一。”身为共产党员,凭着这 份担当和睿智,于维汉“死磕”克山病,坚持了 50 多年。他走遍了黑龙江省 每个有重病患者的村屯,辗转于辽宁、吉林等 16 个省份调查研究、办班讲学。

  1964 年,围绕克山病流行地区缺硒、缺锰、蛋白质和维生素 E 摄入低等 情况,于维汉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对 1.6 万人开始了 长达 22 年的综合性研究。同年,在中央的支持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 山病研究室。

  对病区的百姓而言,于维汉就是拯救苍生的大医!多年来,于维汉系统诊 治了 6000 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了 500 多例死亡患者的解剖,做了 5000 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了抢救重患,于维汉常常几天几夜不眠 不休,甚至口对口地给危重患者做人工呼吸。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的办法 抢救危重病人,收到了意外效果。从此,于维汉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 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这成为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急型 克山病的治愈率由 30% 提高到 95%。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于维汉:向克山病宣战

于维汉在编辑审阅资料

  于维汉从事克山病防治研究以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他首次阐 明了克山病的发病时间、空间与人群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全国统一的克山病分 型标准、诊断标准及病区划定标准。

  改革开放后,由于维汉倡导和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1984— 1986),有 7 个省市 16 个防治研究单位的 293 名专家参加,地学、农学、医学 等多学科协作,阐明了楚雄克山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从细胞 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了克山病发生的规律。

  于维汉不仅是我国防治克山病的泰斗,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从教近 60 年,教过的本科生数以万计;作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导师,1978 年起他开始 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 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 38 名、 博士生 32 人,如今他的学生大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 年 11 月 17 日 0 时 10 分,于维汉与世长辞。追悼会上,他静静地躺 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于维汉完成了自 己的历史使命,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不畏艰险、治病救人、协作攻关、不断 创新的精神丰碑!

  院士小传:

  于维汉(1922—2010),地方病学专家。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克山病 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据此用大 豆及其制品预防克山病,使发病率明显降低; 提高了克山病治愈率,急型治愈率由 30% 提 高到 95%,慢型和亚急型 5 年死亡率由 90% 下降到 25% 以下;在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 化学病因学说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创办 并主编《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主编《中华人 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深化地方病 病因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