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款纳米机器人会云集“围攻”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这款纳米机器人会云集“围攻”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6-15 10:00

  ■记者 王敏

  无论是生化分析还是疾病诊断,快速准确检测到目标生物分子已成为“刚需”。DNA作为传统的遗传物质,正以新兴纳米材料的身份成为生物分析工具的“新宠”。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良保课题组、安徽大学研究人员等构建了可非线性云集“围攻”生物靶标分子的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纳米视野》。

  “围攻”生物靶标

  “在试管液体环境下,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会自动识别目标生物分子,然后迅速集结‘围攻’,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捕获和信号放大,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其快速追踪。”安徽大学教师、论文第一作者李绍飞说,就像一只蜜蜂“盯”上了目标物,然后“召唤”其他蜜蜂不断进行“围攻”,形成容易被发现的聚集群。

  李绍飞介绍,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以短的单链DNA为骨架,长度通常为100个左右的核苷酸,通过自身折叠形成纳米尺度的结构设备,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发夹。

  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由多功能机械臂和备选附件(药物、信号标签、靶标钳夹等)、靶标验证器、智能云集路径控制器和自组装马达等部件组成。

  每个部件都有各自的“使命”。例如,多功能机械臂可以从混合物中抓取目标分子,然后由靶标验证器检验抓取目标的正确性。在抓取和识别到正确的目标分子后,机器人开始在路径控制器的引导下,按照非线性的路径方式云集,并依赖自组装马达驱动机器人完成云集组装,最终形成大的组装体。

  当这些部件完成各自“使命”时,目标分子充分“暴露”,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相比目前常用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李绍飞认为,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集结“围攻”靶标的信号放大策略,具有无酶、常温和操作简单等独特优势,有利于在即时检验或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创新设计原理抗“渗漏”

  DNA是由4种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生物分子,特定的核苷酸之间可以相互配对结合。依赖这种自身作用力,合理设计和人工合成DNA分子,可以在体外自组装成各种DNA纳米机械设备。

  DNA纳米机械设备常用的一个原理是以杂交链式反应为代表的三分支链置换反应。“这种传统的杂交链式反应通常至少包含两种简短的DNA组分元件,它们是专门针对目标生物分子设计的。当目标生物分子存在时,两种简短的DNA组分元件相互交替结合,以线性的单一方式不断延长,起到对目标分子识别和线性信号放大的作用。”李绍飞说。

  由于非线性信号放大相比线性信号放大,更有利于提高分析检测的灵敏性,所以科学家试图基于杂交链式反应,提出一种发展非线性信号放大的策略。

  然而,这一策略的进展遇到瓶颈——“系统渗漏”。

  “系统渗漏是指在无目标生物分子参与下,短的DNA组分元件之间‘私自’相互结合为长的DNA,形成假的信号放大,严重影响分析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李绍飞告诉《中国科学报》。

  简单来说,“系统渗漏”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成“假阳性”。

  在前期研究中,李绍飞等揭示了渗漏发生的机理,提出了抗渗漏的措施。

  此次研究中,他进一步对渗漏和抗渗漏机制提出新见解,创新性地采用了四分支链置换反应原理,建立了可非线性云集“围攻”生物靶标分子的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非线性信号放大。

  挖掘更多应用潜能

  团队成员分别将肿瘤细胞小分子和外泌体等作为靶标,通过整合无标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信号读出技术和荧光分子信号标签,成功对靶标实现了追踪,初步验证了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的应用性能。

  识别和捕获目标生物分子,以及灵敏地进行信号放大和读出,是发展生物分析工具的永恒追求。

  尽管目前已经创新了方法原理,并且建立了模型,但李绍飞坦言,“考虑到DNA分子运动的复杂性和表征手段的局限性,以及生物样品的多样性,对模型的应用性能探索空间还很大”。

  下一步,团队将重点优化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云集组装效率,并进一步整合优良的信号读出技术,挖掘其在DNA纳米技术、生化分析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潜能。

  “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传染性疾病,团队正着手探索利用智能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进行超灵敏诊断的可行性。”李绍飞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9/D2NH00018K

  《中国科学报》 (2022-06-15 第1版 要闻)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

  • 看国球,度国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2024-09-30 10:00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2024-09-30 09:58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2024-09-30 09:57
大规模设备更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2024-09-30 09:56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将世界混凝土拱桥跨径世界纪录一次性提高155米,比国外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大210米,建造风险大。
2024-09-30 09:55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
2024-09-30 09:54
接下来,释放出的氢气可能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甲烷(一种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储存数十亿年的碳形态)。科学家提出,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许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转化为推进剂,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未来任务提供动力。
2024-09-29 09:5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外核存在一个与赤道平行的环状区域。液态外核内探索到的低速地震波暗示,这些轻化学元素浓度较高,可减缓地震波的速度。
2024-09-29 09:49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确定了被称为“引力盆地”的关键区域。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宇宙复杂引力动力学的理解,也让科学家更清楚地认识到塑造宇宙结构的力量。
2024-09-29 09: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基础地位巩固夯实,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2024-09-29 09:49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试发掘区域位于古船南端。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说,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是目前我国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2024-09-29 09:49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听到“晒太阳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趴着午休会导致胃下垂”“孩子身材矮小可以打增高针”等等说法。
2024-09-27 09:20
记者在丹江口大坝现场看到,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丹江口大坝已经建成全要素、全天候动态监控体系。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水利行业协作奋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024-09-27 09:20
不到一年,杨绍辉就夺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并被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4-09-27 09:18
在算力的支持下,东数西算、东数西渲、东数西训、东数西存,应用场景更加多元,不少贵州本土企业也开始布局新的赛道。
2024-09-27 09:16
在阮祥燕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格外醒目——她身着蓝色手术服怀抱一名新生儿,对着镜头深情微笑。正是这名女婴的降生,让她有了“冻存婴儿之母”的称呼。
2024-09-27 09:12
我科学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以下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
2024-09-27 04: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2024-09-26 10:23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在播种孕育的过程中,奔走在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基层的科普教育活动和服务平台,正不断赋予齐鲁大地科学的神奇与美好。
2024-09-26 10:17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报告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全球7个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
2024-09-26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