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潘集阳称,快节奏的生活与来自现实多方面的压力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应该要警惕部分人群可能会受到长期的精神困扰,从而对生活造成慢性创伤。例如长期“日夜颠倒”,需要警惕睡眠障碍的不期而至。
小范是广州市一名高一学生,原本过着普通而有规律的生活。然而,一次骨折彻底打乱了他原本的生活节奏。
他行动不便,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家上网课。没有老师的监督,也没有同学的陪伴,自律性不高的小范慢慢跟不上上课的节奏,开始晚上在房间里偷偷打游戏,凌晨五点再爬到床上,白天的时间都用来睡觉。
后来,小范自己想要恢复正常作息,却发现已经无法按时入睡了,往往要到凌晨五六点钟才可以入睡,虽然醒来后自觉精神尚可,学习效率也没有下降,但是已经无法按时上课,影响了学习计划。
家长先后带小林在多家医院就诊,辗转于神经内科、心理科等科室,曾被诊断为神经发育障碍、心境障碍等疾病,但都没有查出明显异常的检查结果。
一筹莫展时,他们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就诊,医务工作人员对小范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以及情绪、睡眠的客观性评估,马上考虑小范的疾病可能是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
经建议,小林进一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昼夜时相标志物测定,并在指导下完成了2周睡眠日记的记录。最终确诊疾病为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经过系统的服药治疗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辅以光照疗法,小范的日间嗜睡症状得到改善。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患者睡眠觉醒时间通常会推迟2个小时以上,由于患者晚睡晚醒,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入睡和觉醒,表现为显著的晚上入睡困难和早上觉醒时间延迟,其生活节奏受到严重影响。”潘集阳介绍说,如果遇到对睡眠障碍等疾病认识不足的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很容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睡眠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经过专业的睡眠监测技术,指导进一步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患病率为0.17%,青少年年患病率为7%至16%。慢性失眠患者10%为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在睡眠障碍门诊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中有6.7%至16%被确诊为本病。
睡眠日记及体动记录仪是诊断评估最重要的主客观评价方法。通过睡眠健康教育、定时光照疗法、定时褪黑素治疗等治疗,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要警惕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尽快到睡眠医学门诊就诊,尽早明确诊断。(蔡敏婕张小涛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