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坏病毒”最终都会改邪归正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坏病毒”最终都会改邪归正吗?

来源:光明网2022-12-04 17:03

  (加拿大)乔纳森·贾里

  ——我们经常被告知,病毒总会进化得更温顺。 实际上,它的毒性是一把双刃剑。

“坏病毒”最终都会改邪归正吗?

  在我们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关于病毒毒性的热议已经无处不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推特上讨论新型冠状病毒的演化进程。随着新的变异越来越引人瞩目,我们不禁会提出同样的问题:这种变异株的传染性是否更强?它对我们更加危险吗?我们的疫苗能遏止它吗?

  这些讨论中,有一种充满诱惑的暗流,并以一种小常识的面目告诉我们说:显而易见,病毒总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变得不再有致命危害。就像狼被驯化成狗一样。病毒为了生存也会变得更加温顺平和。其推论是,新冠病毒迟早会失掉它的“毒牙”,变得像普通感冒一样无足轻重。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新冠大流行中,剥夺我们仍然仅存的这点希望,似乎有点残酷了。但却必须纠正这样的观念——致病微生物总会“弃恶从善”——这种“毒性减弱论”已经被否定了。

  下面是一个野兔泛滥成灾的故事。

  杀灭兔子

  1859年,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以每周连载的系列故事首次发表的。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他的名著《物种起源》。同一年,欧洲的兔子被引进澳大利亚,为了让当地有更多动物可供狩猎。

  这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富翁殖民者干的事。他带进来了13只兔子,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自在繁衍生息。五十年过去了,兔子在澳大利亚已经漫天遍野,侵害了当地物种和庄稼。以至于谚语说:“繁殖得像兔子一样快”。

  在兔子引入澳大利亚仅仅28年后,便被证明是一大祸害,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公开悬赏能够控制兔子种群增长的人。其中一个建议,便是使用致命的病毒。

  这种病毒叫做粘液瘤病毒,之所以被选中,因为它只能感染兔子。人们曾多次尝试把病毒投放到兔子的种群中。到1950年代初期,行动取得了成功。这种病毒当时对兔子的致死率高达99.8%。然而此后在兔子中爆发疫情的病毒,死亡率降低到约90%。基本上,这种病毒在第一次接触宿主时,毒性非常强,但此后毒性便下降了。这个观察为早在1904年就提出的一个理论提供了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毒性必然减弱。

  一般来说,毒性是指一种致病微生物,如病毒,对宿主造成的伤害或适应性下降。由澳大利亚兔子案例支持的“毒性减弱论”是合乎逻辑的。如果宿主被一种病毒立即杀死并持续消灭,将会无法把病毒传播出去。实际上,病毒与宿主“同归于尽”,只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胜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根本不占有优势。事实上,是一条死胡同。向毒性小的方向进化,听起来是一场更好的赌博。

  然而,必须重点指出的是,进化的背后没有智能,病毒也不会思考。它们只是一捆基因指令,全靠自己复制,这个过程就像对一份手写的信件打字,容易出现操作错误,也就是突变。如果认为所有病毒都有求生的冲动,并因此希望宿主能维持足够的存活时间,从而有利于传播它这个小东西,那就是荒谬的想法了。“毒性减弱论”迎合了我们的渴望,将地球上的亿万病毒拟人化。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宏大的设计。相反,只有一些力量同时作用于病毒和宿主。我们的科学知识最终超越了“毒性减弱论”,进入了一个更精密的思考:那就是关于权衡的理论。

  事情总比看起来复杂得多。

  结核病已经伴随我们几百年了,它仍然是致命的。登革热本身的毒性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所上升。还有兔子的杀手——粘液瘤病毒。根据20世纪80年代有限的数据,它也长出了更致命的“毒牙”。与前十年相比,澳大利亚这种流行病毒的毒性更高。让“毒性减弱论”的普适性陷入太多的矛盾。病毒并非总是向良性进化的。

  如何更正确地理解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数学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从而建立更精准的测试模型。和往常一样,“结果比最初的想象要复杂得多”。而这句话应该成为具备科学素养者的口头禅。

  让我们设想把自己的大脑移植给病毒,然后从它们的角度看世界,来探索一些场景,从而展示这种复杂性。想象我们是狂犬病毒。从长远来看,我们是否需要进化成温顺的品种来维持生存?不,很明显我们没有这样做。一旦症状出现,狂犬病对人类的致死率可以说就是100%。这样挺好,因为我们在动物宿主中能够更方便地生存和传播,比如在狗、蝙蝠和浣熊身上。

  如果我们是新冠病毒——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那么我们在人员密集的室内环境传播,杀死宿主的代价,会小于我们试图在人烟稀少之处传播的代价,因为后者的传播会更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在人口密集地区加强毒性并我行我素,我们仍然能四处悠游。

  最后,毒性不仅仅只有致命性问题。它还包括对宿主的伤害。身为新冠病毒,我们可以保持毒性,从而让康复变得缓慢。我们在宿主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实现更多的自我复制,宿主就有更多的机会把我们传播给其他人。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毒性,做一个“坏病毒”既付出成本也获得收益。这都涉及权衡问题。

  事实上,当一种病毒在人体内滞留数周,它就有更多的时间产生变异。如果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病毒被允许存留,从而在复制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多的突变。尽管病毒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它没有大脑),它的行为却类似于赌博。如果你在一张轮盘赌桌上玩,能投中的概率很小。但如果你在50张不同的轮盘赌桌下注,概率就会上升。你自我复制的次数越多,发生的突变就越多,其中一个或几个突变将会胜出。

  这是假设之一,我必须强调,是关于冠状病毒产生奥米克戎变体的背景假设之一——也许新冠病毒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体内驻留了一段时间,从而积累了一系列的变异,机缘巧合下,让它获取了优势。奥米克戎就这样诞生了。

  变异毒株群

  改变遗传物质的能力——突变,从而潜在地改变了遗传密码,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这就是进化的核心。突变可以是悄然发生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编码,因为基因中有编码冗余。突变也可能很糟糕(想想容易使人患癌症的突变,比如某些BRCA1和BRCA2突变)。但碰巧有时候,突变可能是有利的。而病毒因为其巨量的复制,使之擅长从这一小概率事件中获益。

  一个感染者在一次发病期间可以产生10亿个传染性病毒颗粒。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乔纳森·耶戴尔博士最近在《免疫》杂志上写道,对于突变迅速的病毒来说,这意味着从单一感染个体中产生“基因组每个位置都有突变的病毒群”。这是令人震惊的基因多样性。如果这些突变影响了病毒与我们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比如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这种从初始病毒到新版本病毒的变化被称为抗原漂移。如果同一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病毒,它们的片段被偶然缝合在一起,成为“弗兰肯斯坦生物”,就会发生抗原转移。我们过去曾遭遇的大流感毒株,比如2009年的H1N1,很可能缘于某种动物体内这种罕见的抗原转移;而我们现在不得不忍受的新冠病毒变种,则是通过更常见的抗原漂移而产生的。多重压力会作用于这些变异毒株,来检验它们在人体中的适应性,能否得到蓬勃发展。

  有一篇文章谈寄生者为什么会伤害宿主,作者皮埃尔-奥利维尔·梅托当年是欧洲的博士后研究员,现在是魁北克的教授,在文章的结尾写了一句精彩的话:“对平衡的征服总是岌岌可危的。”病毒变异,宿主适应。有些病毒的毒性减弱,而另一些病毒则变得更加刁恶。人类开发了疫苗,病毒会漂移和转变。科学家再改进他们的疫苗。这是一场生物学的军备竞赛。

  “毒性减弱论”让预测未来变得简单,但却是错误的。如果这次新冠大流行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的话,那就是时刻保持警惕。当病毒适应时,我们也应该出招。

  最要紧的忠告

  必须消除一种误导,即,病毒为了“自身利益”,总会进化到不再致命。这个过时的旧理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毒性可能减弱或增强,这取决于作用在它们身上的诸多压力。

  病毒会发生随机的突变,并恰好影响我们免疫系统对它的识别(抗原漂移)。更罕见的是,它们的遗传密码片段可以与另一种病毒的遗传密码重组,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病毒(抗原转变)。

  (赵致真 译自《麦吉尔大学科学与社会》2021年12月18日)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