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2-05 18:01

  在新闻联播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年某月某日,我国成功发射某某卫星…… 那么什么是卫星?卫星有什么用?卫星是指围绕行星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人类自己建造并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运动的无人航天器亦称为卫星。迄今为止,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四千多颗卫星,除了应用于科学实验等领域的卫星,用来执行业务的卫星又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通信卫星主要作为无线电通讯中继站,用于接收和转发无线电信号;而导航卫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如我国的北斗;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对地球系统或物体进行观测,基于观测对象的不同其又可进一步分为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这里,我们解析如何用陆地卫星从太空识别作物类别。

  1.数码相片与卫星影像

  拍照是现在手机的主要功能之一。然而,你可能难以想象它也是陆地卫星的主要数据获取方式。如何更清晰、更快速地对地球进行拍照,一直是陆地卫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手机携带摄像头,而卫星也搭载着传感器。按固定轨道运动的卫星通过传感器不断对地面扫描,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球的相片,即卫星影像。卫星影像一般覆盖范围广,一景卫星影像的幅宽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千公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手机或数码相机获取的相片一般只包含红绿蓝三个电磁波谱区间的能量,而卫星传感器还能进一步获取地球表面物体(地物)在近红外、短波红外、微波等波谱区间的反射能量。因此,卫星影像包含更多可用信息。

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卫星传感器对地成像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2.作物识别原理

  哪里有田?田里种了什么?种了多少?这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大事,备受社会瞩目。如何用卫星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怎样从卫星影像上精确识别各类地物和作物。本质上,手机相片和卫星影像并无明显差异。在相片上,我们一般根据颜色、形状、粗糙度等特征来区分不同的物体。如图2所示的相片上,我们可以根据颜色以及粗糙度的差异,来区分稻田、道路和水体等地物。实际上,卫星影像上的各类地物或作物的识别也是主要依据“颜色”等特征的差异。要想根据“颜色”等特征区分不同地物,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不同的地物会有“颜色”等特征差异,其次是不同的地物各有什么样的特征。在相片中,健康植被如森林、草地以及作物的叶片一般呈绿色,这主要是由于叶片细胞中的叶绿素具有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反射绿光的特性,因此在红绿蓝三通道中的相片中绿色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植被叶片呈现绿色。

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稻田照片

  在遥感影像中,由于不同地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不同,卫星所能接收到的地物反射能量不尽一致,这就导致了遥感影像中不同地物在各光谱区间“颜色”的差异,也就是反射率差异(图3)。这种差异直接体现了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我们可以依据反射率差异或由反射率衍生的其他特征差异从遥感影像上区分各类地物。当然,除了反射率差异,不同地物粗糙度(纹理)等特征也有差异,一般而言,综合多维特征可以更好地识别不同地物。

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基于红绿蓝波段合成的遥感影像(左)及主要地物的反射率(右)

  3.作物识别方法和作物种植面积测算

  在大范围区域,不同地物可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理论上,不同地物反射率各异,但是在不同地区,某些地物的反射率差异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作物而言,受品种、气候以及耕作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作物的反射率差异可能极其微弱。因此,高精度作物识别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现阶段,常用的作物识别方法主要包含机器学习法和物候阈值法。机器学习法主要是预先获得一定量的包含有真实作物信息的标签样本,然后用标签样本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让模型“明白”什么样的特征对应什么样的作物。将模型应用在遥感影像上,判断遥感影像上每个像素的类别,最终达到作物识别的目的。物候阈值法的基本思想是不同作物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其特征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作物的变化规律呈现一定差异,通过区分不同作物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识别作物的目的。

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作物识别(左)和种植面积测算(右)

  无论是机器学习法还是物候阈值法,最终都可以基于卫星影像获得不同作物的空间分布(图4)。根据空间分布图,我们可以计算不同作物在空间分布图中对应的像素数量,然后计算相应作物的面积,从而实现作物种植面积准确测算。

  由于卫星影像覆盖范围广,理论上,作物种植面积测算可以在国家乃至全球尺度进行。与传统的通过逐户调查、逐级上报统计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相比,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作物种植面积测算不仅省时省力,还可明确各种作物的空间分布,客观性更强,可信度更高。卫星遥感技术在农情监测领域大有可为。

  撰稿人:杨高翔(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博士研究生)

  审核人:程涛(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太空视角看大田作物——卫星遥感与作物制图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惊蛰时节 田园劳作

  • 学雷锋 在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仅手机直连卫星技术,5G、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坚实底座,正稳稳托举数字中国大厦立地擎天。
2025-03-06 09:10
在寂寥山河间书写着西部能源“奔涌”的答卷。位于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隅。
2025-03-06 09:06
DeepSeek等科技新锐的出现,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潜力,也为其他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2025-03-06 09: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025-03-06 06: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还存在转化‘鸿沟’,尤其是全链条体系尚未完全贯通。”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委员直言不讳地指出科技创新的“痛点”。
2025-03-06 06:00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
2025-03-06 06:00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带状疱疹,要及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
2025-03-05 09:00
在“春晚机器人”的“原产地”浙江,早在去年9月就印发了《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2025-03-05 09:01
我们还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加速布局,让AI加快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鼓励社会资本开展“AI+”项目投资时,探索对相关投资者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完善“募投管退”全链条运行机制。
2025-03-05 09:00
目前,陈超的育秧基地共有20万个秧盘,10台秧苗运输车,秧苗不仅供应自家的5000亩水田,还覆盖博白县28个镇和邻县的上百农户。
2025-03-05 08:5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5-03-05 04:10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大力发展智慧设施农业,提升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为当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2025-03-05 04:10
与此同时,通信行业也迎来了关键的技术升级窗口,5G技术正逐步迈向成熟,而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链条,二者相互赋能、深度融合。
2025-03-04 09:12
目前,所有省份均已开展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服务机制,有力地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25-03-04 09:10
甲烷(CH4)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O3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是油田开采过程中释放的主要废气,成分复杂、浓度波动剧烈且排放点分散。
2025-03-04 09:09
3月3日是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2025-03-04 03:20
科普是国家创新的“基石”,是强国建设的“底色”。2024年,我国科普事业迈进了一大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科学技术普及法,为科普工作注入了强劲法治动力。
2025-03-04 05:35
记者3日从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学雷锋科技志愿服务周上获悉,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
2025-03-04 03:20
有鉴于此,2025开年以来,各家安全公司严阵以待,纷纷探索新路径、新范式,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为国产大模型保驾护航。
2025-03-03 09:02
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
2025-03-03 08: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