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2-15 14:24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热点课题,早在1992年联合国就已经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明确地督促所有缔约国均应该避免引入,控制、减少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产生威胁的外来物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使得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数量不断增加,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风险也不断加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在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中,苹果占据重要地位,但苹果绵蚜频发使得苹果进出口贸易受到极大限制,苹果绵蚜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

  苹果绵蚜是什么?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woolly apple aphid),属于同翅目、瘿绵蚜科、绵蚜属,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寄生于苹果属,另外还危害梨属、山楂属等植物。苹果绵蚜原产于北美洲东部。1801年传入欧洲,1885年传入亚洲,现今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苹果产区。苹果绵蚜1910年首次在我国山东青岛被发现,目前已遍布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感染苹果绵蚜的苹果树,感染部位会附着羊毛状的白色物质,果树受害后减产10%-30%,可削弱树势,果实质量差,严重时会使果树枯死。

  苹果绵蚜在中国的生活史为不全周期型,仅有孤雌生殖世代。成虫属于中小型蚜虫,长达2mm呈椭圆形,身体会呈现棕色或紫色,但通常被棉絮状的白色分泌物所掩盖,故称苹果绵蚜。苹果绵蚜因其成虫被碾碎后会留下红色污渍,也被称为“吸血虫”。若虫身体呈橙红色,腹部表面有微微隆起的圆形角质层。若虫一共五个龄期,经常会在一龄若虫时迁移扩散,直至它们找到食物才开始产生蜡质细丝。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有翅的雌虫及若虫(图片来自Sylvia Dekker)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一龄若虫(左)、雌虫(中)和雄虫(右)(图片来自W. R. M. Sandanayaka)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体表密布棉絮状的白色分泌物(图片来自Montréal)

  苹果绵蚜有何危害?

  苹果绵蚜是苹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同时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综合风险系数达1.89(中等偏高)。苹果绵蚜繁殖能力很强,发育周期短。每只无翅孤雌蚜平均可产生约30.23头,在28℃时,仅仅需要约10.72天就可完成一代,这使得其种群增长速度极快。其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一年可发生12-18代。苹果绵蚜常聚集在果树的伤口处,如伤疤、锯口、剪口等,也危害新梢叶腋、老树皮裂缝以及短果枝、果柄、根部等部位。被害部位会逐渐形成瘤状凸起,凸起破裂后会造成很多伤口,更加剧了苹果绵蚜的危害。果树根部的瘤状物,会阻止水分、养分的吸收与运输,甚至使树根溃烂,对于整棵果树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苹果绵蚜的危害以及局部放大(图片来自Arnold Grosscurt)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苹果绵蚜的危害以及局部放大(图片来自Joseph Berger)

  如何对苹果绵蚜进行防治?

  目前对于苹果绵蚜的防治有以下几种措施:(一)加强检疫。对苹果绵蚜进行植物检疫是防止其传播及蔓延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强对苗木、接穗和果实的检疫处理,严防将疫区病虫带出或引入。(二)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对果树伤口及时涂上药泥后用塑料包严,果树休眠期去除粗翘皮,对受害枝条果实等集中焚烧。(三)化学防治。要科学施药,利用各种药剂,采用不同方式,各种方法结合从地面到地上全面治理。喷雾是目前主要采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在苹果树发芽开花之前或落叶之后进行喷药,尽量做到细致全面。农药可选择蚜灭多乳油、乐斯本乳油和啶虫脒等。(四)生物防治。已报道的苹果绵蚜天敌有73种,日光蜂(蚜小蜂属)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天敌,但是由于日光蜂的发育时间在苹果绵蚜之后,只能在一段时间使用,七星瓢虫和叶色草蛉结合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对苹果绵蚜应采用综合防治,国内提出“刮、铲、喷、灌、堵、涂”的综合配套防除措施,有效防控苹果绵蚜。此外还应培育以及引入抗性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方式。苹果绵蚜严重影响了国家和果农的经济收益,对其防治切不可掉以轻心。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蚜小蜂在苹果绵蚜体内产卵(图片来自E. Beers)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喷洒化学药剂(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葛静凡(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苹果绵蚜——吃苹果的“棉球”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 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盘锦段主线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