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2-22 11:5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更多种类、更广来源和逐年增加的进口原材料,在国内的运输方式多样且流向复杂,使得病虫害藏匿更为隐蔽,增加了检验检疫的难度。这些可能成功躲过检疫的“偷渡者”,我们称之为外来物种。其入侵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人们身体健康、生物多样性等也同样具有威胁。

  11月,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港海关在进境原木中,截获2种国内未见分布的拉丁蠊属蜚蠊,俗称蟑螂。在我国因其生命力顽强难以防治,被赋予了昵称“小强”。“小强”家族庞大,目前全世界已知蜚蠊种类约有4337种,我国约有250多种,近几年蜚蠊已知种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较缓。蜚蠊是海关检疫的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截获的蜚蠊中,除了已有报道的多恩拉丁蠊外,还有一种拉丁蠊为全球首次报道的新物种。新截获的两种“国外小强”有哪些特征,它们和“国内小强”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潜在危害?

  本次从原木中截获的蜚蠊为拉丁蠊属,鳖蠊科,拉丁蠊亚科,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我国比较常见的蜚蠊为德国小蠊,两者在外部形态有着一定区别,可从体型大小、颜色和翅膀,前胸背板等特征上进行区分:

  1、体型大小:此次海关截获的拉丁蠊新种体长5.8mm,而被截获的另外一种蜚蠊为多恩拉丁蠊,体长4.3mm,即便加上它的翅膀,全长也只有4.8mm;我国常见的德国小蠊体长约为13-19mm,截获的两种“外国小强”在体型上仅有“国内小强”的二分之一左右。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2、颜色和翅膀特征:截获的两种拉丁蠊呈黄褐色,多恩拉丁蠊右翅分不透明区和透明区,后翅残缺;拉丁蠊新种右翅亦有透明区和不透明区,但透明区更加明显,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不发达;德国小蠊翅膀完全覆盖尾部,呈褐色至深褐色。

  3、前胸背板特征:拉丁蠊新种和多恩拉丁蠊前胸背板后缘中间稍微凹陷,具“Y”形浅沟,纵沟延伸至后缘;德国小蠊在前胸背板上有2条深褐色至黑褐色纵条纹。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三种蜚蠊的前胸背板特征图

  “外国小强”虽然在形态上和“国内小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亦存在很多相似点,如拉丁蠊和国内已有的蜚蠊口器类型相同,主要为咀嚼式口器,以啃食植物或固体组织为主,若它们此次不被截获而入侵成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可能对农作物的幼苗造成危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与国内大多蜚蠊物种相同,拉丁蠊是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其体内可能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留下难闻气味的同时,还可能造成多种病害的传播,威胁人畜健康。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蜚蠊对食物及农业危害(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何蜚蠊会有“小强”这样的昵称?简单地说便是其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迁移和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如美洲大蠊在有水无食的情况下,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还可以互相残食,以求生存。

  “小强”的繁殖能力强且速度快,产卵量较大,子代发生周期短。一只成熟的雌性蜚蠊每周可产出一只含有约40粒卵的卵鞘,一年下来可繁殖数万只后代,有的雌性蜚蠊只需交配一次,就能实现雌雄同体,之后不需交配就可持续产卵。

  有些“小强”虽然有翅,但只有部分种类能作短距离的飞行或滑翔,活动主要靠足,爬行速度很快。其体小、灵活且不易被发现,易伴随家具、书籍或进出口货物的迁移而造成人为扩散或非法偷渡,入侵他国。它们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隐蔽地方,昼伏夜出,难以发现,从而很难有效防治。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蜚蠊和幼虫及其生活环境(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截获的拉丁蠊,是国内未见分布的物种,其与我们熟悉的“小强”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由于对其认识并不深入,所以有效地防止“外国小强”的入侵就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到将其拒之门外?

  1、源头防治:在进口贸易中加强海关检疫,严防进口货物携带入侵物种,做好虫卵的消杀工作,尽量做到进口货物未入先消的防治工作,在源头上阻止“外国小强”进入我国。

  2、注重科普力度:增强民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尤其是对从事外贸工作,进出口贸易等重点人群要加强科普,让人们在源头上重视进口货源无污染的重要性。

  3、未入先防:通过对本次截获的拉丁蠊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提前预防其发生和传播;其次,定期对重点场所进行化学防治,并在其可能活动的场所放置黏板进行捕杀或者人工诱捕后用酒精消毒、高温密闭焚烧;生物防治是针对“小强”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如投放蜚蠊天敌对其进行捕食。

  作者:阮东孝(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本科实习生,云南农业大学在读大二学生)

  科学性把关:吴婧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校外导师)

  参考文献:

  [1]李媛,刘靖涛,刘英杰,刘勇. 我国进境原木携带检疫性病虫害概述[C]//.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30-35.

  [2]李婷婷,刘德星,陈健,魏晓雅,邱德义,柯明剑,岳巧云.首次截获2种国内未见分布拉丁蠊属(Latindiinae:Latindia)蜚蠊的形态学鉴定[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2,33(05):742-747.

  [3]张巍巍,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 重庆市,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05-30.

  [4]孙耘芹,李梅,何凤琴,齐欣.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J].昆虫知识,2004(03):216-222.

  [4]姜志宽,吴光华.蟑螂防治(二)──蟑螂的生态习性与常见种类[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15(02):169-172.DOI:10.19821/j.1671-2781.2009.02.032.

  [5]房英春编著.走进动物:房英春编著,2009:21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同心:黄河水润枸杞红

  • 重庆:“健康夜市”义诊活动为群众健康服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