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滥竽充数”的恶草——假高粱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滥竽充数”的恶草——假高粱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1-29 14:37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生物入侵问题也愈加严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不友善的外来物种,给各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我国生物入侵发生态势非常严峻,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已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世界十大恶草之一——“假高粱”就在其中。

  假高粱是什么?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又称石茅、阿拉伯高粱、顾买草等,是禾本科高粱属的杂草,其外形酷似高粱等禾本科植物。假高粱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目前在全世界约77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布,假高粱通常是通过播种材料、商品粮的调运而传播,而假高粱约于20世纪80年代随粮食进口传入我国,现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蔓延开来。假高粱已被我国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时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假高粱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茎秆直立,高1~3米,直径约0.5m,具有发达而分枝的块状茎,叶鞘松散,常在中上部有瘤基长硬毛;叶宽线型,叶舌具有白色疏柔毛,圆锥花序大,淡紫色至紫黑色,主轴粗糙,分枝轮生;小穗成对,一枚具柄,一枚无柄,无柄小穗椭圆状或卵状,被柔毛,果实通常为颖果。

“滥竽充数”的恶草——假高粱

  假高粱拥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它能以种子和地下茎繁殖,一个生长季内,一株植物可以产生1万~2万粒种子,每株可产生地下根茎60~90米,1平方公里面积上的所有地下茎总长度可达86~450公里,能萌发的芽数可达1400万个,另外加上其颖果在土壤中保持3~4年仍能萌发,根茎可以无性繁殖,因此假高粱的防治十分困难。

  假高粱有何危害?

  假高粱虽然外形虽然酷似高粱,但是它实实在在是一种恶性杂草,它不单单和真正的高粱混生,而且也和许多谷类作物、棉花、苜蓿、甘蔗、麻类等30多种作物生长在一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首先它生长十分迅速,竞争能力强,耗尽了土壤中农作物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以致农作物大量减产,有些地区的甘蔗能减产两成至五成,并且假高粱的花粉易与留种的高粱属作物杂交,使产量降低,品种变劣,另外假高粱可以产生化感物质,抑制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因此假高粱入侵之地往往对本土植物影响很大,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其次,假高粱的嫩芽中氰化物含量较高,牲畜食后容易受到毒害作用。除上述危害之外,假高粱是很多害虫和植物病害的转主寄主,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甘蔗花叶病等植物病害的发生。

“滥竽充数”的恶草——假高粱

  如何防治假高粱?

  ①加强检疫:对进出口的播种材料、商品粮及其他作物,都须按植物检疫规定严加控制。

  ②物理防治:主要的方式是人工挖除,挖出时要注意所挖面积以及要挖深挖透,对于挖出的根茎及植株并集中销毁,以防蔓延。其次假高粱的地下根茎不耐高温/低温,可以配合田间管理进行伏耕和秋耕,让地下根茎暴露在高温或低温、干旱的田间而死亡,另外利用灌溉田采用暂时积水的办法,也可以减少假高粱的生长。

  ③化学防治:可使用茅草枯、森草净和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防治。

  假高粱危害大,且繁殖迅速,一旦入侵会给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对假高粱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加强对假高粱防治相关的研究,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并通过宣传提高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

  作者:张羽新(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滥竽充数”的恶草——假高粱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