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图文 > 正文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03 14:07

  编者按:

  近期《流浪地球2》热播,科幻大片的背后,不禁引发深思:电影假设的末日场景虽遥不可及,但假如地球到了“末日”,人类要以什么为食?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的就是海洋中食物链的关系,在海洋里,除了像海洋哺乳动物鲸、海豹、海象、海狮以及头足类章鱼、乌贼这些清一色食肉动物,有一些大鱼、小鱼也都是食肉动物。这么多的食肉动物,它们吃什么?

  首先是浮游生物。任何一片海域都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甲藻、硅藻、鞭毛虫这些属浮游植物,它们生长在海洋的上层,通过光合作用溶解水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有机化合物。科学研究发现,全球约有50%以上的氧气是由浮游植物产生的。浮游植物不但是海洋碳汇的好能手,还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

  其次是浮游动物,比如桡足类、刺胞动物等等,这些浮游动物不只生活在海洋的上层,它们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海水层面。

  在海洋中,最常见、密度最大的浮游动物就是磷虾。全世界的海洋中,生活着85种不同的磷虾。我们知道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往往以最小的海洋生物为食。磷虾就是这样一种“可怜”的小动物,每只重约1克,不可避免地成了大多数海洋食肉动物的食物。

  在“假如地球流浪,人类以什么为食?”这个话题里,为什么要把南极磷虾列入“希望”清单中?先来看看这些“小小生物”到底有什么特点。

  可爱又迷你的虾

  通常所说的南极磷虾是什么虾?它的学名是Euphausia superba,别名叫大磷虾或南极大磷虾,是磷虾科、磷虾属虾类。严格说,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是一种生活在南极水域的海洋生物。因为样子像小虾,也沾了虾的名。它们的身形迷你可爱,长度只有3~5厘米,最大种类的长度也只有约7厘米。更可爱的是它们的身体是透明的,从它的外壳还能看到里面绿色的消化腺,这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这些浮游植物多数是绿色的。

  会发光的虾

  许多海洋生物身上带有生物荧光器官,南极磷虾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器官可以发出光,荧光比小萤火虫还大。据考证,它们发射的光距离比较远,集中亮度甚至能与电筒相比。

  这些发光器官分布在哪里,你能想到吗?有一对在眼柄上,有一对在第二至第七胸足的位置,还有一个在腹片上。它们每隔2-3秒就能发出黄绿色的光。在海洋中,如果看到一大群闪闪发光的小生物,也是很壮观的。但这些光的功能是什么,目前的研究尚不能确定。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南极磷虾的漂亮和可爱并不是能上“希望清单”的主要原因。南极磷虾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也有研究说它们也许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物种。它的资源量之大,让南极成为了“海里粮仓”。

  在2015年版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南极磷虾属于无危(LC)级别的物种。据相关科学调查表明,南极磷虾蕴藏量约为4亿-6亿吨。生物学家们估计,如果捕获量每年不超过5000万吨,南极磷虾还会正常地生长与发展。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有许多国家把南极磷虾资源称为“海上金矿”,为什么有这样的美誉,肯定有它独特的优点。

  顽强的生命力

  南极磷虾的生命力顽强是它们族群兴旺的基础,尤其是特别能抗饿。有实验表明,它们不吃东西也可以生活200多天。它们的绝技之一是在度过南极寒冷且漫长的冬天时,利用脱壳生长的方式进行负生长,也就是把旧壳脱掉,在新壳尚未硬化之前让身体迅速缩小,以减少维持身体漂浮所需要的能量。它们就这样战胜越冬的挑战。这种实验,我们也可以在水族箱里看到:当在水族箱内的南极磷虾没有被喂食时,它们会脱壳缩小体型,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生存本领。一般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的寿命都很短,而磷虾能活到6年左右,可以说比较长寿了。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强大的繁殖能力

  南极磷虾的产卵量很高。磷虾产卵期在1-3月份,通常是在深海区产卵,一次最高可产下10万枚卵,这些卵通常在2-3千米的深水区,孵化后再游向浅海区。通常它们游到100米海深时就会长为幼虾,等游到它们生活的浅海区,就长大了。2-3年性成熟,就可以繁衍后代了。

  独特的生活方式

  作为南极圈数量最多的生物,南极磷虾以一己之力养活了南极圈多种生物,它是蓝鲸、长须鲸、企鹅、海豹和很多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人类渔业的捕捞对象。每年有大量的南极磷虾被大型海洋生物吃掉。比如以磷虾为食的蓝鲸,每天需要吃大约360万只磷虾,海豹们每年也能吃掉6300万-13000万吨磷虾。

  群居是磷虾们喜欢的生活方式,可以在50米以浅的表层看到它们的生活轨迹。南极磷虾主要形成集群也是在表层200米以内,但海域和季节不同,密度也会不同。可以看到,在众多威胁之下,这种小生物的资源依然庞大,也许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南极磷虾不光储量巨大,营养还很丰富。

  很多人都不知道南极磷虾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它的蛋白含量高达20%,一点都不比牛肉、鸡蛋、牛奶等逊色。南极磷虾的营养含量也是慢慢被人类发现的,研究表明,南极磷虾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磷虾矿物质含量高、含多种活性物质,如蛋白消化酶、类胞菌素氨基酸等。

  起初人类捕捞南极磷虾多数用于生产饲料和饵料等,后来才发现南极磷虾的甲壳素、虾青素和磷虾油含量很高,还易提取,于是将其用于制作药品和营养品。

  既然南极磷虾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不能大力开发这个资源?

  这就要说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食物链的平衡和生态健康。在海洋中,无论大小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有研究表明,南极磷虾通过粪便排泄,把大量的碳固定到海底,为生态系统提供“生物泵”。

  虽然目前南极磷虾资源蕴藏量比较高,但气候变化对南极磷虾的繁衍和生存影响仍然很大。随着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南极磷虾也逐渐成为捕捞对象,许多渔业国家对南极磷虾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比如挪威,每年从南极海域捕捞磷虾多达40万吨。如果捕捞业无序发展,也会导致资源匮乏,甚至危及南极其他动物的生存,并给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目前国际社会也在关注南极磷虾的有效、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的健康维护,对南极、大西洋区域的每年捕捞限额做了规定:一旦达到62.5万吨,就禁止捕捞。

  还有一个小知识,并不是营养成分高的水产品就好做、好吃。南极磷虾被捕后,需要快速加工,否则它们体内氟成分快速升高,味道难以保证,可能会变得很难吃。

  此外,这种小小的生物,在加工后就很难以其本来的面目出现,也就是不再那么“美丽”了。所以,还是把这些小虾先留给大鱼吃吧。如果环境真的变得非常恶劣,地球需要“流浪”,大鱼没了,我们也只好捞这小小南极磷虾“救命”了。

  最后,虽然南极磷虾繁殖能力强,储量极丰富,可能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蛋白质资源库,但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是要关注生态平衡,关注磷虾的资源健康,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否则,倘若地球流浪,这种小小生物也许就不能成为“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策划:武玥彤 谢芸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这个小小的透明生物,或成人类最后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征稿令】

  为在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光明网科普频道面向创作者征集各类原创优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等积极参与,首次投稿作者请提供个人简介。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救援队伍完成缅甸地震救援任务启程回国

  • 三峡水库实施保春灌补水调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伴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算法架构师、硬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岗位细分,体现着行业对人才的多元期待。对用人企业来说,把竞得人才作为起点,将人才与研发生产流程精准匹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方能更上台阶。
2025-04-07 09:49
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从科研产出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
2025-04-07 09:46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运用AI工作站和机器人工作站进行宫颈癌样本扫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看来,AI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结合主要面临三重挑战。
2025-04-07 09:40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2025-04-03 02:35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通过数字技术革新突破传统边界。
2025-04-03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