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球2科学顾问和10年以上的资深科幻/奇幻爱好者,我其实很早就看到了全片,不得不说剧组的工作远远超出了期待,把我们之前设想的未来都真实地落实在了荧幕上。
我想跟大家聊聊科学设定时的感受,给大家一些剧组工作方式的参考;然后再聊聊对我自己研究领域的意义。
在我眼里,幻想类作品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核心「幻想」和故事主线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与现实类作品最大的不同。
如果在一个幻想世界,剧情发展依然和现实世界没有半点区别,那显然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作品。要知道,现代社会建立在一种「脆弱而又稳定」的平衡之上,任何规则的打破,比如一场大流行,都会带来整个世界从经济、政治、文化到军事和科技上全方面的反馈。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
假如我们依据这个原则把科幻/奇幻作品做个简单分类:
第一种,故事主线放在现实依然没有违和感,那作者/主创团队显然没有仔细思考幻想设定可以带来什么独一无二的不同,这叫做披着科幻/奇幻皮的XX故事(比如爱情/喜剧/惊悚等等);
另一种,故事的推进深度依赖「幻想设定」,如果幻想设定来自于现实科技推理而来,e.g.机甲、星际飞船,那么 「科幻」是成立的;如果幻想设定来自于某些玄学推理而来,e.g.斗气、魔法,那么「奇幻」是成立的;
因此,核心幻想创新、世界和故事逻辑自洽,且对世界探讨深入的科幻/奇幻类作品是这些年的稀有因素,因为很少有作者/编剧可以同时在文学、生活、科技、自然科学、宗教领域都有深入的洞察和思考,并把思考反馈在故事的方方面面。
从这个角度讲,《三体》、《流浪地球》都是优秀的科幻作品,而《诡秘之主》属于优秀的奇幻作品。
外骨骼剧照
对于电影来说,我们在设计世界观的时候也秉持「What If - How To」的推理想法,即从现实科学/社会学出发,推理在核心幻想下的某件事的运作方式。总结来看,这些推测或许是我以前根本不会去想象的(当然,必须说明这其中包含剧组各部门的工作):
如果「What If」已知人类灭绝危机,且公布给全人类,那么人类会有什么初始反应「How To」?-- 社会秩序大乱,战争频发,但是科技会加速发展,世界一片焦土,即末日视角,计划经济体制。
如果「What If」地球面临太阳毁灭危机,那么人类会如何自救「How To」?-- 方舟计划、逐月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和移山计划。
如果「What If」地球正在停转,那么世界会如何变化「How To」?-- 60小时与24小时双轨制,离心力降低导致赤道海平面下降,北半球海平面上升,一些城市被淹没,即历法、气温、海平面、物质等变化。
如果「What If」人类正在论证方舟计划,那么飞船应该怎么建造「How To」?-- 人类需要大规模进入近地空间开展建造工作,即需要太空电梯。
如果「What If」已知太空电梯可以建成,那么太空电梯轿厢推进会是什么样的「How To」?-- 喷气+磁吸结合体。
如果「What If」数字生命真的可行,那么人类是怎么样完成意识上传的「How To」?-- 扫描存储记忆,脑机接口存储思维,即数字生命备份卡。
如果「What If」数字生命真的成功了,那么这么一个强大的有意识的个体会怎样对待人类「How To」?-- 一手策划各类事件,即MOSS。
......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坚持核心幻想设定的情况下,用科学推理完成、并直接影响到剧情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一个优秀科幻作品。
如果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通信和信息处理),我想说《流浪地球2》其实根植于我们对未来的推理之上,也具象化了很多我们期待传达给观众的东西。比如:
形象化科普了月球上的通信系统结构,
给大家提供了了解根服务器和IPV6架构的兴趣(虽然设定和现实不完全准确);
预测了数字生命诞生后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
讨论了数字生命计划如果真的存在,大众对此的态度(底层人民喜欢,高层不喜欢);
科普了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一些相关知识(比如一闪而过的神经网络结构);
科普了无线基站和地面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550C抢夺无人机控制权);
实证了无人机在军事领域未来的重大潜力(无人机集群化作战);
介绍了互联网是分层的现状(发动机同步网络基于网络切片概念);
......
剧照
我觉得以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引起相关从业者的兴趣,而正是这些细节的集合,才让未来的世界栩栩如生。
作者:崔原豪 《流浪地球2》电影科学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
策划:蔡琳、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