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海洋中的免费“旅行家”——鮣鱼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图文 > 正文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海洋中的免费“旅行家”——鮣鱼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13 09:53

  编者按:

  近期《流浪地球2》热播,科幻大片的背后,不禁引发深思:电影假设的末日场景虽遥不可及,但假如地球到了“末日”,人类要以什么为食?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说到生物多样性,大千世界里真是无奇不有,特别是在浩瀚的海洋中,不但有许多生物我们尚未发现,就是已经发现的生物我们也对其知之甚少。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一条海洋中的“怪鱼”,我所说的“怪”,并不只是说它长得怪,而是它的生存方式怪,海洋中生物的生存之道还真不能用我们人生的道理来衡量,我们倡导努力、勤奋、无私,而这条鱼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三观”,竟然生存得很好,它的名字就叫鮣鱼。

  鮣鱼的学名是Echeneis naucrates,也叫吸盘鱼、粘船鱼、船底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鮣科鱼类。说它是怪鱼,并不是说它长得怪,与奇丑的鮟鱇鱼相比,它长得太平常了。一般体长为20-45厘米,最大也不超过90厘米。身体比较长,头部扁平,往后点渐渐变成圆柱形。唯一一个怪异的地方就是它的背上顶端的第一背鳍变形,成了吸盘。可有人会说,长着吸盘的鱼不只是鮣鱼吧?如我们家里鱼缸里的清道夫。可大家注意,清道夫可是一条勤奋并无私奉献的鱼,它的吸盘是长在嘴上,向下,它的鱼生一直在为主人清除苔藓,保持鱼缸清洁而奋斗,而鮣鱼的吸盘却是为其贪图享乐的寄生生活而进化出来的。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海洋中的免费“旅行家”——鮣鱼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把这么一条怪鱼列入我们“末日”的希望名单中呢?

  首先是因为它过着这么懒散的生活,家族竟然那么兴旺。鮣鱼是大洋性鱼种,分布范围非常广。它分布于在世界范围内的热带和温带海域,除东太平洋外。在西大西洋,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到美国南部到巴西南部,包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以及特里尼达德岛。在东大西洋,从亚速尔群岛南部到圣赫勒拿群岛,再到西非再到纳米比亚。在地中海东部以迁徙的形式出现的。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中,沿东非、红海、波斯湾、印度、印尼、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群岛也有广泛分布。共计在一百多个国家的海洋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这在一个物种的分布中是比较少有的。除了分布广,它的种群数量趋势稳定,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版,它是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其次,懒也有懒的好处。要说鮟鱇鱼是以丑闻名,而鮣鱼就是以懒闻名。怎么懒呢?分析起来,鮣鱼能说它懒的最大理由是它懒得游泳。作为一条鱼,又是食肉性海鱼,竟然连游泳都懒,也的确是绝无仅有的了。那它怎么去吃鱼呢?别急!它有它独特的本领,就是依附宿主。什么样的宿主它能依附呢?范围可广了,不只是一些海上的较大型水生生物,特别是鲨鱼,还有鳐鱼、鲹鱼、鹦鹉鱼、海龟,连船只、浮标这种静物它也能依附,甚至还有说一些游泳者不小心就成了宿主呢!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海洋中的免费“旅行家”——鮣鱼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鮣鱼虽然懒,却不笨,而且这种懒,还给它带来许多好处。

  一是有人为它保驾护航,不受敌人攻击。如在鲸鲨身边,常常能看到一些青背白肚,身体两侧有黑色的纵带小鱼,长约30厘米,有时候少,有时候多。它们就是鲨鱼的好伴侣鮣鱼。有最大鱼类鲸鲨替它们护航,有些威风凛凛吧,谁敢进攻它们呢。即便有敌人来了,他们还能躲进鲸鲨的身体里避难呢。据了解,鮣鱼和鲨鱼的伴侣关系也是互惠互利的,作为给鲨鱼的回报,鮣鱼也承担起关乎鲸鲨健康的重大使命——打扫卫生工作,它们常常爬进鲸鲨的口腔,吃它们牙缝里的碎屑,或者是在宿主体表巡视一番,帮助宿主清除寄生虫等。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海洋中的免费“旅行家”——鮣鱼

图片来自网络

  二是有人为它提供美食,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它们跟着类似鲨鱼这样的大鱼混,肯定挨不了饿。多数时候,鲨鱼剩下来的食物就足够鮣鱼们吃了,但鮣鱼们也不只是满足吃宿主们的残羹剩饭。如果它们搭着“免费顺风车”到达了一个饵料丰富的海域时,它们会脱离下去,自己先去吃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美食。然后再吸附于新的宿主,继续向另外海区游荡。因此,人们经常看到鮣鱼在近岸浅水中自由游动,在近岸和珊瑚礁周围,偶尔会误入河口的半咸水水域。

  三是免费周游世界。鮣鱼的吸盘会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鲨鱼或海兽肚皮上,有时吸附于船底,被带到世界各海洋去周游,并享受各地美食,因此,世界各地都有鮣鱼的分布。虽然,鮣鱼在海洋中的下水深度范围是20-50米,但通常其寄主在海洋中活动的深度也是它们活动的深度。

  鮣鱼什么时候开始寄生生活呢?

  多数海域的鮣鱼是春季和夏季繁殖,在地中海是秋季三个月内产卵。受精卵外部有一个坚硬的外壳,以保护免受伤害和干燥。破壳的小鱼有一个大的卵黄囊,眼睛无色素,身体却已完全成熟的。小鱼一出生时就形成吸盘并逐渐完善,独自生活一年左右,可以长到长度达到约3厘米就会开始它的宿主过寄生生活了。

  鮣鱼有什么价值呢?

  鮣鱼是食用鱼,但目前由于它们依附宿主,没有具体的捕捞产量数据。但是除了食用,它们的经济价值更高的可制成中药、可成为观赏鱼。小鮣鱼吸附在大鱼身体上的特异生态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一些大型水族馆也把鮣鱼的寄生生活展示出来。

  除了经济价值之外,鮣鱼的科研价值也很值得关注。科研人员已经详细揭示鮣鱼唇圈组织形态结构,并受到鮣鱼的启发,设计了一款吸附力更强的含有竖直尼龙纤维的仿生吸盘。也有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开发的一款机器吸盘,这种机器吸盘在干旱的陆地上可以像在水里一样起作用,吸附力并不会明显减弱。

  鮣鱼所进化的寄生方式使其能够很好地适应海洋中的生存环境,因而赋予这个家族强大生存能力。它们的生存之道不能让我们所借鉴,而它们的生生不息却可能成为人类“末日”的希望。它们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在不断被发现和开发利用,但希望人们能正确认识它、科学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它,让这条怪鱼永远安逸地生活在世界各大洋里。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策划:武玥彤 谢芸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海洋中的免费“旅行家”——鮣鱼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卢龙: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 贵州罗甸:做热“亲水”夏日品牌 促全域旅游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