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激活传统文化力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惠农政策 > 正文

激活传统文化力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16 15:36

  编者按: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专家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文件精神和内涵。本期节目邀请到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陈利根解读有关“乡村建设”的话题。

激活传统文化力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陈利根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以下为陈利根教授解读实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重大时代课题。这既是对乡村建设规律把握的认知飞跃,又体现我们党“三农”工作部署的一以贯之、渐次嬗变与驰而不息。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历史节点,“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基本解决,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个阶段,农民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围绕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十年,我国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实现提档升级。但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依然较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民生领域建设为重点,继续补齐生产、生活设施与服务短板,实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城乡间高效互通。

  赋予传统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智慧。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赓续农耕文明,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定昂扬的精神力量。

  农村基本具备的现代生活条件,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各方面。这与农民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

  以县域为载体,统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动农村基建往村贯通、往户延伸;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短板,重点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保障;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构建长效管护机制,让整洁干净的卫生环境、各具乡韵的村容村貌成为村民幸福家园的底色。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居于乡村五大振兴的首位,产业兴旺也是满足村民就地宜业的重要前提。

  需要抓住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同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乡村就业容量,通过利益联结实现联农带农;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两山”转化渠道,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利用生态产品促进强村富民;促进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新业态与新农人,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让乡村成为农民创新就业的沃土。

  “和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体现,从建设时序来看,代表乡村建设已经处于形神兼备的新阶段。

  一方面,要汲取传统文化中“和善向上、美美与共”的精神力量,创造和谐友善的乡土文化氛围,扭转不良风气,破除陈规陋习,规避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以“和”文化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持续完善党领导下的“三治”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传统道德与乡规民俗引入到乡村治理实践中,实现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审核专家:钟甫宁 (江苏省社科名家、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特聘教授

  监制:战 钊

  策划:宋雅娟

  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鸣谢: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激活传统文化力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