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惠农民】杂食“大胃王”—— 甜菜夜蛾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智惠农民】杂食“大胃王”—— 甜菜夜蛾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3-06 13:5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的提高,蔬菜害虫的防治受到高度重视。

  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传统项目外,过去几年,农业部相继启动了针对重大蔬菜害虫以及蔬菜害虫抗药性、蔬菜害虫化学防治、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等多个行业科研专项。

  甜菜夜蛾作为近年来危害日益严重的一种农业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于它的认识和相关防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甜菜夜蛾是什么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俗称白菜褐夜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害虫。在华北、长江流域、华南以及我国台湾等地造成了严重危害。

  甜菜夜蛾的已知寄主有171种。其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呈粉红色。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宽25~33毫米。体灰褐色,少数为深灰褐色。前翅内横线、亚外缘线均为灰白色,亚外缘线较细,外缘有一列黑色的三角斑。前翅中央近前缘外侧有肾形纹1个,内侧有环形纹1个,肾形纹约为环形纹的1.5~2倍,土红色。后翅灰白色,略带粉红色,翅缘灰褐色。卵圆馒头形,白色,表面有放射状的隆起线。

  蛹体长10毫米左右,黄褐色。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弱趋化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智惠农民】杂食“大胃王”—— 甜菜夜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甜菜夜蛾有哪些危害?

  甜菜夜蛾以幼虫危害为主。

  其幼虫共5龄,高龄幼虫体长24~28毫米,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吐丝结网,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透明小孔,3龄后分散为害,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吃光叶片仅剩叶脉和叶柄,导致菜苗死亡。

  3龄后进入暴食期,抗药性增强,幼虫有假死性,虫口密度过大时,会自相残杀,白天常潜伏在土缝、土表层或植物基部及心叶中。

  此外,3龄以上幼虫还可钻蛀甜椒、番茄果实,钻入葱管、玉米雌穗等处为害,并排除大量粪便,污染果实、果穗,造成落果、烂果。

【智惠农民】杂食“大胃王”——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危害症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防治甜菜夜蛾?

  1、预测预报

  利用甜菜夜蛾性诱剂监测田间成虫发生动态,选择有代表性的菜地对卵和幼虫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预测甜菜夜蛾发生期、发生量,并确定防治适期。

  2、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农作物及蔬菜布局,实行间作套种或轮作模式。

  及时清除菜田的残枝落叶及杂草,集中深埋或沤肥。适时浇水,提高田间湿度,有利于致病微生物对害虫的寄生。

  在产卵高峰期至孵化初期,特别是蔬菜移栽后第1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时,人工摘除卵块及低龄幼虫聚集较多的叶片。

  3、物理防治

  可在田间安置黑光灯,利用甜菜夜蛾成虫的习性,进行诱捕。

  4、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预防和防治,甜菜夜蛾的天敌主要有草蛉、蜘蛛、步甲等。

  5、化学防治

  甜菜夜蛾的幼虫期,尤其是卵孵化高峰期或初孵幼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施药应在傍晚或清晨为宜,喷雾要均匀周到,使植株全面着药,并严格控制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在田间卵孵至1、2龄高峰期用药,每亩用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5~20毫升兑水45~60公斤,均匀喷雾,或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50毫升,兑水40公斤,药后4天,对甜菜夜蛾的防效仍在90%以上,喷药一般选择在傍晚施药,喷足喷匀药液,叶片正反面均应喷到。

  发生严重时可用20%悬浮剂1000~2500倍液喷雾。或3%甲维盐悬浮剂2000倍液+20%虫酰肼15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30%虫螨晴悬浮剂1000倍液+3.2%甲维盐.氯氰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3%甲维盐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1000倍液。

  我国有超过1亿农民直接从事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蔬菜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蔬菜害虫为害是导致蔬菜产量与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因此,蔬菜害虫的防治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唐真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惠农民】杂食“大胃王”—— 甜菜夜蛾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都世运会首金诞生!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