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3-23 09:24

  “欲造就人才,非施以教育不为功。我国如不欲发展气象测候则已,若欲广设气象台,则人才之养成,实亦为急务。”

  这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在系统考察国外气象测候组织、气象台分布情况后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竺可桢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科技史、科普事业、教育领域等诸多科学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有一颗深切的爱国心,最热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910年,竺可桢成功考取留美公费生,先后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农学和气象学专业。

  1918年,竺可桢博士毕业。秉承“学好技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理念,他毅然决然的回归祖国,并迅速投身于建设我国高等气象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将气象纳入地学系,并任系主任,亲自讲授气象学、世界气候等四门课程,编写《气象学》讲义,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气象学界的早期人才。

  1924年,在竺可桢的推动下,气象学开始成为东南大学地学系中的一个独立专业,而不再是以往其他地学专业的附属课程。这也是首次将气象学作为一个专业纳入到国立大学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制中,跨出了中国气象高等教育的第一步。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服务,而不在享受”。1936年到1949年期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文理学院中增设了史地系,以振兴文化事业来报效祖国。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竺可桢冲锋在前率领一千多名师生西迁,九年内,他们行走了五千余里,竺可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求是精神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是所有国人处事之精神,是所有人为人之精神。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1960年,在竺可桢和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的努力下,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气象院校。

  一直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承并发扬竺可桢先生“教育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身“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还在教学核心区修建“藕舫园”纪念竺可桢先生的气象精神,将创业创新学院改名为藕舫学院来纪念竺可桢先生对气象事业和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所做的重大贡献。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这位以求是精神醒世律己的老人,一生中发表了近300篇论著,写下了800万字的日记,在全国各地主持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和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我国的区域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他的科学救国的信念与求是的治学精神将永存于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

  1.竺可桢.日本气象学发达之概况[J].科学,1927,12 (4):490-491.

  2.樊洪业,主编.竺可桢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9.

  3.张九辰. 竺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兼论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J]. 中国科技史料, 2003, 24(2):11.

  4.张改珍. 竺可桢与中国高校气象学专业的创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 34(7):4.

  5.成青. 竺可桢的物候学研究与影响[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6.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官网

审核专家

陈云峰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

讲  解

周子玥 金 戈

脚  本

李蓓蓓 相婷婷 李超凡 周子玥

外  联

蔡 琳

制作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协会

联合出品

科普中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光明网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铁路物流运输助力春耕生产

  • 辽宁营口:“北粮南运”运输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