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认识“行军虫”:草地贪夜蛾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认识“行军虫”:草地贪夜蛾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5-06 14:42

  什么是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于1797年被科学家发现并命名,是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昆虫,英文名是fall armywarm,俗称秋粘虫,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十大预警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是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

  草地贪夜蛾的卵呈圆顶形,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块上多覆盖有黄色鳞毛,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其幼虫共有6个龄期,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具有白色或黄色倒“Y”型纹,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草地贪夜蛾的蛹为红棕色,有光泽,长度为14~18mm,宽度约为4.5㎜。雄成虫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纹黄褐色,顶角白色块斑,翅基有一黑色斑纹,后翅白色,后缘有一灰色条带;雌成虫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及肾形纹、灰褐色,轮廓线为黄褐色,各横线明显,后翅白色,外缘有灰色条带。

认识“行军虫”:草地贪夜蛾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

  为什么要警惕草地贪夜蛾危害?

  草地贪夜蛾原产自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6年,它首次在西非和中非出现,2018年,扩散至印度与南亚、东南亚各国,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传入中国,并迅速在全国扩散。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千米;幼虫是其为害的主要阶段,在其原产地可取食超过76科、350种植物,尤其喜欢玉米、水稻、棉花、花生、高粱和蔬菜,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外号“行军虫”;每头雌蛾一生中可产下约1500颗卵,最高可产2000颗卵,这种“特别能飞、特别能吃、特别能生”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性极强。

  草地贪夜蛾危害过的玉米还能否食用?

  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喜欢蜷缩在植株心叶为害,叶片生长的同时,它们也在咀嚼,导致叶片参差不齐;玉米抽雄时,幼虫们会在未完全抽出的雄穗上聚集为害,此时雄穗由最上面两片叶片包裹,幼虫隐蔽环境较好,低龄幼虫造成颖花被害,高龄幼虫直接咬断雄穗侧枝和主轴;雄穗抽出散粉后,失去隐蔽环境,幼虫转移;雌穗吐丝后,幼虫会为害花丝,将花丝部分或全部咬断,并随花丝通道进入穗尖,取食籽粒,也可直接蛀穿苞叶取食籽粒。

  通常草地贪夜蛾危害过的玉米穗不再被人类食用。虽然“幺蛾子”们不会直接影响玉米的食用安全性,但其危害可导致玉米更易被霉菌为害而产生黄曲霉等毒素。

认识“行军虫”:草地贪夜蛾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不同时期玉米的被害状

  防控草地贪夜蛾有哪些方法?

  目前国内外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监测预警:

  种群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基础,可采用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捕和田间调查三种方法。信息素诱捕具有很强的灵敏性,适合种群发生早期低密度下的监测工作。由于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明显低于棉铃虫等其他夜蛾类害虫,灯光诱捕的方法不够灵敏,但可用于高密度下的种群监测,其优点是可以通过解剖雌虫卵巢判断虫源迁入迁出性质和产卵动态。通过成虫性诱和灯诱的方法可以对田间种群发生进行短期预测,生产上依据短期预测结果及时启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基于调查数据指导防控。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从栽培管理、作物布局、品种抗性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创造一个不利于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的农田生态环境,更侧重于提前预防。比如在玉米周围种植晚播玉米作为隔离带,集中诱集草地贪夜蛾产卵并进行诱杀;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的存活率,生产中可通过玉米与大豆合理间作来减轻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为害。

  理化诱控:

  1头草地贪夜蛾雌虫的产卵量大约500~1000粒,杀死1头未产卵的成虫,相当于保护了667m2的作物,在成虫活跃期,利用其趋化性和趋光性,应用食物诱捕器、糖醋液、性诱捕器和杀虫灯诱杀成虫可降低产卵量。

  生物防控:

  采用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蠋蝽等天敌,促进可持续治理。

  化学防治:

  化学农药是短期内控制草地贪夜蛾暴发为害的主要方法和应急手段,在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扩散前,清晨或傍晚太阳下山后施药,应用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注意药剂交替、轮换、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作者:徐丽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性把关:戚仁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谢芸 罗宇辰(实习)

认识“行军虫”:草地贪夜蛾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