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寻鱼种繁殖密码:鱼类受精机制有哪些秘密“开关”?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探寻鱼种繁殖密码:鱼类受精机制有哪些秘密“开关”?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5-19 17:27

  繁殖是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生命活动,对种族延续和兴旺至关重要。鱼类物种丰富,具有多样的繁殖策略,以便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鱼类繁殖行为受内分泌调控和环境影响,充分了解影响鱼类繁殖行为的内外环境因素,是进行可控人工繁殖的前提。

  受精率是衡量繁殖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与配子质量和繁殖方式密切相关。优化鱼类繁殖人工调控技术,提高受精率,对鱼类野生种群管理和人工苗种繁育生产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善环境,促进鱼类繁殖

  鱼类的繁殖受环境刺激调控。环境刺激通过相应感觉器官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到达下丘脑后,引起释放激素分泌,进一步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相应地分泌性激素,主导配子发生、第二性征和繁殖行为等。充分理解鱼类繁殖机制,有助于开发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提高苗种繁育效率。根据鱼类的繁殖模式,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刺激,或者辅以激素诱导,可有效促进性腺发育,获得成熟配子。

  繁殖周期

  繁殖周期是一种特殊的物候现象。大多数养殖鱼类属于季节性繁殖鱼类,繁殖季节与气候季节密切相关。不同鱼类繁殖时间不同。例如,鲤科鱼类在春季和初夏繁殖,鲑科鱼类在秋季产卵。繁殖产卵时间与光照周期、温度和气候等因素相关。鱼类的繁殖季节往往与适宜子代成活的环境条件出现时间吻合。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长薄鳅、中华金沙鳅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时间与洪峰出现时间一致,亲鱼洄游到上游产卵场繁殖,受精卵顺水漂流,激流环境有利于孵化,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在下游形成索饵场,确保仔稚鱼有充足饵料供给。

  繁殖策略

  鱼类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繁殖策略。繁殖策略包括性别分化、初次性成熟大小、繁殖营养条件、性腺发育和成熟产卵的环境需求和繁殖行为等方面。

  鱼类性别分化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或者三者协同作用控制。鱼类性别分化时间是变化的,大部分鱼类的性别是固定的单性,但也有部分鱼类的性别是雌雄同体,在生长过程中性别可以发生转变。例如黄鳝,初次性成熟时是雌性,产卵后卵巢逐渐转变为精巢。

  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差异巨大。罗非鱼6月龄初次性成熟,体重不足40g;而红鳍东方鲀初次性成熟需要2-3年,体重需要达到1.2kg以上才能繁殖产卵。大西洋鲑的性成熟年龄与品系有关,具有可塑性,在淡水中体50g时成熟,在海水中体重需达3000g以上。

  营养在鱼类初次性成熟、产卵间隔和产卵量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鱼类在繁殖季节到来前积累营养物质,满足性腺发育需要,提高怀卵量或者配子质量。除了营养,鱼类利用光照周期和水温变化等环境信号引导成熟发育过程,确保产卵时间和子代在关键发育时期碰上最佳环境条件,以提高子代成活机率。鱼类产卵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空间和底质,通常有更精细的要求。例如,鲤鱼需要春季水温由15℃逐渐升高,达到一定积温才能产卵。鳑鲏鱼类利用河蚌孵化鱼卵,雌鱼对雄鱼占领的河蚌质量满意后,才会繁殖产卵。乌鳢利用水草筑巢产卵,雌雄配对后,水草的存在能够促进产卵。

  鱼卵产卵频率与性腺发育类型相关。卵巢发育类型分为非同步和同步两种。同步类型鱼类一生只产卵一次,例如鳗鲡;非同步类型鱼类可多次成熟产卵,也称为分批产卵鱼类,例如斑马鱼。

  鱼类也有多样“婚配”制度

  鱼类的婚配制度多样。有的鱼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的多夫一妻制,有的一夫多妻制。例如,高体鳑鲏被成为“模范夫妻”,雄性占领河蚌后成为领域鱼,引导雌鱼前往产卵,在产卵过程中一对一配对。雌鱼在繁殖期产卵管延长,利用延长的产卵管将卵注射到河蚌鳃腔中。雄鱼倒立在河蚌上方,密切观察雌鱼的产卵动作,当雌鱼产卵管插入河蚌出水孔完成排卵,雄鱼立即俯冲到河蚌进水口处排精,使精子与卵子在河蚌鳃腔内相遇完成受精。洄游产卵鱼类往往是多夫一妻的鱼类,在雌鱼产卵瞬间,数尾雄鱼同时排精,确保受精成功。

  二、人工调控,提高繁殖受精率

  受精是成熟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率是反映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亲鱼生殖调控和人工授精可以提高受精率。在苗种繁育生产中,对性腺发育进行人工调控,挑选成熟的亲鱼和采用合适的人工繁殖方法,均是提高受精率的有效措施。

  生殖调控,适配繁殖环境

  生殖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使亲鱼在其自然繁殖季节达到性成熟并产卵。生殖调控同样能够使鱼类的繁殖期提前或者延后。高水平的生殖调控,能够使亲鱼在一年的任何时候都能成熟产卵,保障苗种全年连续均衡生产。生殖调控包括繁殖周期调控和繁殖行为调控(产卵、排精)。

  生殖调控的关键点包括:亲鱼培育和挑选,养殖环境设置和福利保障,营养强化,配子发生期间的环境调控,成熟期繁殖行为(排精产卵)的环境刺激。

  在养殖条件下,模拟鱼类性腺发育和成熟产卵的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光照周期,能够促进亲鱼性腺发育和诱导繁殖产卵。当环境受限时,亲鱼性腺发育过程可能受阻,不能正常繁殖产卵。通过人工催产方式,可以弥补繁殖内分泌激素不足。

  人工挤卵,把握受精过程

  产卵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溶氧和无应激。卵子成熟时,细胞核偏离中心位置,核膜消失,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时,滤泡破裂,卵子从卵巢释放入卵巢腔,可从生殖孔自由流出。一般情况下,雌鱼排卵后当有发情雄鱼时即可产卵。如果催产亲鱼不能产卵,需要人工挤卵。亲鱼成熟后,收集成熟精子和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可以提高受精率。

  卵子在精子进入后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进一步发育形成第一个体细胞,完成受精过程。大多数淡水鱼类的成熟卵子可被受精的时间窗口较短。鲤鱼卵子排入水中后快速吸收导致受精孔关闭,受精时间窗口约45-60秒。但在生理盐水中,卵子可受精时间能达几分钟时间。

  精子在精巢中不活动,受精时被激活。精子激活后快速运动,几分钟后停止运动,失去受精能力。但是,精子在激活前处于休眠状态,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配子保存,控制育种时机

  许多鱼类雌雄性腺并非同步成熟。在繁殖季节开始时,雄性通常比雌性先成熟,在繁殖季节结束时,情况相反。因此,需要有合适的配子保存方法才有利于人工繁殖。

  在进行人工授精时,把握挤卵时机和控制授精过程是提高受精率的关键。另外,对成熟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保存,可以解决雌雄发育不同步问题,同时对家系选择和杂交育种等遗传育种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urnell G , By E , Allan G . Advances in aquaculture hatchery technology[M]. 2017.

  [2]Pillay T . Aquacultur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C]// Fishing News Books, Blackwell Science. 2005.

  作者:史存卓(大连海洋大学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

  科学性审核:刘鹰(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熊玉宇(大连海洋大学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讲师、研究生导师)

  统筹:刘雅丹研究员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编辑:武玥彤

  校对:王嘉伟(实习)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