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气预报总“骗人”?AI让天有可测风云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天气预报总“骗人”?AI让天有可测风云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7-26 13:39

  李蓓蓓、龚昕宇

  手机、电脑桌面一角的实时天气情况,我们大概已习以为常,一次点击就可获取此后数日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可精确到每个小时,阴晴雨雪、风向、湿度变化一览无遗。

  如此详细的天气预报是怎么给出的呢?

  中国天气网发布的气象预报,图源中国天气网

  近日《自然》杂志接连刊发两篇天气预报有关文章,先后介绍了我国华为云盘古气象模型和清华大学的NowcastNet模型。这两个模型给天气预报带来怎样的新契机?我们有可能实现“天有可测风云”,获取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吗?AI、大数据、超算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能量?

  7月6日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登上《自然》杂志,图源:《自然》杂志官网

  NO.01 天有不测风云

  天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种子的萌发和收获,让人们惊喜地发现:不必再跋山涉水,经营一片土地便可养活一家几口。对“风调雨顺”也就产生了更强的期待。

  限于当时认知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风、云、雷电、雪等各种天气现象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古人人为风云变化是上天的旨意,由占卜问天获得天气预报。三千多年前,商王想要外出狩猎,于是卜问是否会有大雨,占卜结果显示没有降雨,于是商王一行人高兴地出发,却在狩猎时被淋成“落汤鸡”。不知道商王有没有发出“天有不测风云”的感慨。

  图源网络

  虽然古人没有精确的天气预报,但智慧地发现了太阳运动和自然现象发生存在的规律性,创造性地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以及各种气象谚语。

  比如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谷雨意味着寒潮结束,降水量增多,提醒人们要播种了。田里的秧苗和作物刚刚种下,最是需要雨水的滋润,古人认为这一时期“雨生百谷”,故称“谷雨”。

  谷雨时节全国春播地图,图源:中国天气

  NO.02

  天降神器助力

  显然,节气、物候这类精度不高的经验式天气预报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那么,真正的现代天气预报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1854年11月,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正准备在黑海与俄军决战,可还未开战,一场强风暴的袭击就让联军损失惨重。

  随后,巴黎天文台台长勒维耶研究了此次风暴,在收集了大量气象数据后,他绘制了当时的天气图,发现风暴的移动有一定规律。若提前注意到这一现象,此次的失败是可以避免的。于是勒维耶建议组建气象观测网,汇集观测资料,分析制作天气图。 1856年,法国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系统。

  风暴袭击海上船只,图源网络

  从此,人类进入了天气图时代。现代天气预报就始于这一张张天气图,将同一时间各地气象情况绘制在一张图上,预报员们再对天气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描述,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

  天气图预报法是气象台预报天气的常用方法,并沿用至今。这些天气图为天气规律的发现提供了大量数据,使得利用物理方程和数学计算天气现象和过程成为一种可能。

  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巴黎天文台台长勒维耶,图源网络

  不过,绘制天气图做出天气预报的方法极大程度受预报员主观影响,频频出错。怎么做出更理性的天气预报呢?

  科学家们认为手握数学和物理两把利刃,一切都是可以计算的。

  可是该如何计算呢?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直到一对父子——威廉·皮耶克尼斯和雅各布·皮耶克尼斯的闪亮登场,他们将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式引入气象学的研究中,提出 用复杂的微分方程式描述天气的变化。

  威廉·皮叶克尼斯(Vilhelm Bjerknes,1862-1951)的画像。图源网络

  可是微分方程很难解,等解完方程好几天都过去了。限于算力有限,天气预报就像买过期的报纸一样,没有实用性。

  后来,英国人路易斯·理查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建立“天气预报工厂”。这个工厂建在一个圆形建筑中,每个座位依照地球经纬度分布,每个人负责计算自己所在经纬度的微分方程,最终将各自的计算结果发给中心的人汇总,得出全球各地的天气预报。但这个梦幻的设计显然无法实施,因为想要提前给出预报结果,至少需要64000个计算员才行。

  理查森的“天气预报工场”设想(1922),图源网络

  “天气预报工厂”的概念看起来有没有些眼熟?是不很像计算机的概念

  一战中用以计算弹道的ENIAC被气象学家们盯上了,在不断简化算法,再将一系列描述大气运动的数学物理方程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后,1950年,查尼、菲尔托夫、冯·诺依曼用 ENIAC 来完成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可行性实验,他们用这台计算机花费了约24小时便完成了提前24小时的天气预报计算。1954年,英国BBC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了这一次数值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真正走进了一个科技预报的时代。

  冯·诺依曼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图源中国气象科普网

  NO.03

  AI预报时代来了吗

  数值天气预报的本质是解一个个复杂的微分方程,这个方法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性很高。而大气处于实时变化中,一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

  即便是再复杂的物理模型也很难完全模拟出大气运动的全貌,而大气细节运动也难以捕捉,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的模拟因此成为世界难题。

  混沌系统的经典图形似蝴蝶,图源网络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气象事业发展最核心的技术,堪称气象领域的“芯片”和“国之重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开始于1954年,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

  早期以国外引进为主,后来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2020年12月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系统及产品投入业务化应用,具备了再分析产品的自主生产能力,气象业务对国外数据产品的依赖大大降低。再到如今,发展以地球系统模式为目标的下一代模式,我国数值预报业务实现从“零”到“一”再到“卓越”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EarthLab)

  最近,华为云团队和清华大学在《自然》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云盘古气象模型NowcastNet模型两篇文章。这跟传统数值预报有什么不同呢?

  这两种模型都是利用AI的大模型预测天气。但两个模型用途不同,前者是一种能够提前一周预测全球天气模式 后者则针对极端降水事件等天气进行短期天气预测。

  AI加入天气预报的赛道,带来全新可能。AI擅长处理重复任务,拟合未知数据关系。通过深度学习了解各种气象数据中的关系,预测精度和预测速度上都展现出比传统数值预报的优越性。

  首先说说华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AI算法改进,使得盘古气象的预测准确率可以与全球最佳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综合预报系统相媲美。不仅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数据,盘古气象能够处理三维气象数据,捕捉不同压力层大气状态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加快速,在相同的空间分辨率下, 盘古气象比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快10000多倍。

  华为开发者大会发布了盘古系列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来自网络

  NowcastNet模型是清华大学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三年攻关完成的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公里尺度下0~3小时极端降水都能预报。

  今年5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峰会上,三小时内降水临近预报就被列为了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难题之一。由于极端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空间范围小,原先数值计算方法的预报时效只有1小时之内。

  试想一下,从提前1小时延长到提前3小时知道即将有一场暴雨倾盆,前一种情况我们只能就近找个地方躲着,而现在则可以更从容地回到家中,前后的应对策略发生显著变化。对于一些实际生产生活场景,这种预报还将有更亮眼的减灾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基于雷达观测的降水临近预报,来自网络

  那么AI天气预报是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数值预报了?天气预报员是不是要失业了?

  这倒不用担心,研究者们表示,把AI广泛应用到气象领域,其机理与数据的融合计算非常具有挑战性,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不会在这个领域取代人类,DeepMind的研究科学家Suman Ravuri表示,天气预测需要专家和人类参与其中,以确保在预测方面的理解是合理的,然后将其传达给公众。

  从占卜到经验判断,从天气图到数值天气预报,再到AI的加入,这是无数研究者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共同推动得到的“天有可测风云”。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首场记者招待会

  • 探访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