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节气品农味 |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节气品农味 |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来源:京彩三农2023-10-24 12:3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今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之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补冬不如补霜降”,吃点什么好呢?此时的苹果刚刚好!

节气品农味 |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在京郊,霜降前后苹果大量上市,此时吃苹果最养生。苹果的果实富含矿物质、维生素、有机酸等多种成分,苹果丰富的膳食纤维,对于肠道有很好的促进蠕动的作用,苹果还富有浓郁的果香味,使人心情愉悦。今天带您去昌平、密云、延庆看看浑身散发光芒的苹果!

  昌平:桃林苹果

  昌平苹果盛产于北京市昌平区,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总产值稳定在1亿元左右。昌平苹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质优良,受到广泛认可。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的桃林村,是一个盛产苹果的美丽村庄,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宝藏和人文内涵。这里苹果的种植面积有1600亩,不仅有富士、王林等多个品种的苹果,而且还有诸多旅游景点,等待着人们来探寻。

  桃林村位于京密引水渠北岸,背靠青山,面朝绿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秋天的时候,阳光洒在满园的苹果树上,金黄的果实熠熠生辉,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品尝。事实上,桃林村的苹果不仅味美,而且质量上乘,许多都在昌平区举办的苹果节上得过奖。

  富士和王林是桃林村种植的多个苹果品种中的两种,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美味。

  2023年,富士苹果的口感尤其出众,这是因为今年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富士苹果的生长:在今年八月份左右,北京的雨水充沛,这为富士苹果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果实的发育和成长。而在十月份以来,天气相对干燥,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富士苹果的糖分得以更好的积累。

  此外,今年的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来的更早一些,对提升富士苹果的口感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成就了富士苹果的绝佳口感。今年的桃林村富士苹果格外好吃,不仅口感清脆爽口,而且甜度适中,让人回味无穷。

  桃林村的苹果除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还离不开果农们的精心养护。这里的果农们按照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采用了“苹果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为每一个苹果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从开花到采摘,每一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这也使得这里的苹果在口感和色泽上都具有了更加诱人的风味。

  密云:红富士苹果

  十月,密云区新城子镇又到了红富士苹果成熟的季节,当农民们解下苹果的套袋,短短几天的时间,苹果的颜色由青黄变得微红,然后便是满园红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摘下一颗最红最大的品尝,脆爽多汁,口感清甜,让人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红富士苹果的口感取决于光照、水分等条件。新城子镇发展苹果产业已有20余年,该镇地处雾灵山脚下,平均海拔699米,平均降雨量760毫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再加上正处于北纬40度这个最适于红富士苹果生长的纬度,具有独特口感的红富士苹果已经远近闻名。

  这里种植的苹果颜色鲜艳,着色80%以上,含糖量高达18%,粉红色果面让人爱不释手。这里的苹果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真正有机,苹果果型整齐、平均单果重250克左右。果实富硒,更是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K、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调节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是秋季水果中的不二之选。除此之外,用它来做果酱、苹果派等甜点也是不错的。

  多年来,新城子镇通过一系列的科研、示范、土壤培肥技术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树体管理技术等有机果品生产技术措施,解决了有机果品生产过程的难题。目前,新城子镇种植有寒富、烟富、长富等不同品种红富士苹果5800亩,成立了9个苹果专业种植合作社,年产量达460万公斤,年产值达3200万元,新城子有机苹果牢牢占领着京郊有机苹果市场地位。

  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密云特产新城子苹果作为会议专供水果在大会上亮相,也是“新城子苹果”品牌第一次走出北京、走向更大的舞台。

  延庆:国光苹果

  延庆是果品的种植大区,这里产出的果品甜度高、品质好。红富士、国光……张山营镇的苹果素来名声在外。红富士苹果更曾登上国宴餐桌,国光苹果则获得全国地理标志认证。

  延庆地处北纬40度,是果品种植的黄金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延庆北山带形成了从张山营镇到香营乡的果品产业带,被称为“北纬40度的甜蜜”。

  张山营镇地处延怀盆地山前暖带,昼夜温差大,加之果园均位于海陀山南麓向阳坡,不但光照充足,还能得到海陀山泉水的滋养。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质条件让张山营镇成为延庆区的“苹果之乡”,全镇苹果种植面积约5000亩,出产的苹果色泽鲜艳、品种优良。

  秋收时节,张山营镇的苹果种植园里,随处可见果农忙碌的身影,挂满枝头的苹果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作为延庆区的“苹果之乡”,张山营镇今年优质苹果产量达200万斤。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此时节各地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肺脾等习俗。周末出发感受金秋霜降,品味美食好物~(京彩三农)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