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热作科普】潮湿环境中依然保持活力?热带植物的“防水武器”竟是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热作科普】潮湿环境中依然保持活力?热带植物的“防水武器”竟是它!

来源:光明三农2023-11-10 14:48

【热作科普】潮湿环境中依然保持活力?热带植物的“防水武器”竟是它!

  如果你曾在热带地区生活过,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连续降雨,植物依然能够保持其生机和活力。你可能会好奇,这些植物是如何在如此潮湿的环境中生存的呢?答案就隐藏在“滴水叶尖”这个现象中。

  “滴水叶尖”是一种地理现象,也是植物学上的一个名词。它主要是指热带地区对流运动显著,每天下午2点左右,由于强对流的关系,会形成对流雨。雨水落在叶面上,水分会慢慢汇聚于叶顶而形成水珠,最后由叶尖滴落。

  即使在不下雨的时候,热带地区的内部也是非常潮湿的,空气中的水汽和随时而来的降雨会在叶片上形成一层水膜。这层水膜不仅会反射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阻碍叶片调节温度,甚至可能会携带一些真菌和藻类附生在叶子上。

  面对这样的环境压力,植物开启了一场进化之旅。首先,它们在叶面上下功夫,长出了全覆盖的蜡状角质层。这个角质层就像是一层保护罩,可以防止水分过度渗透到叶片内部,同时也能帮助植物更好地控制水分蒸发。此外,植物还把叶脉改造成了“输水管道”,让叶片上的水聚集到中脉,顺流而下,使得叶片迅速变干。即使长期的降雨,植物也能从容面对。

  除了硬件改造外,植物还采取了一些软策略来应对潮湿环境。例如,它们发展出了“吐水”现象。在夜晚或清晨,植物的叶片会释放出水分,形成一种“吐水”现象。这种吐水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控制水分平衡,防止水分过度积累。

  此外,植物还会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应对潮湿环境带来的挑战。在光合作用中,植物会吸收阳光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有机物。这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还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在呼吸作用中,植物会消耗氧气和有机物来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调节水分平衡,防止水分过度积累。

  除了以上提到的策略外,热带植物还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来应对潮湿环境。例如,它们会发展出厚实的叶片和茎干来储存水分。这种储存方式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应对干旱和缺水的环境。此外,植物还会通过改变叶片的角度和形状来适应对流运动带来的影响。这些变化可以减少水分在叶面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水的积累。

  在热带地区,植物们为了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从硬件改造到软策略,从地理现象到生理反应,这些植物都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成果。它们不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在探索这些奇妙植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有关生命和进化的知识。

  出 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兴隆热带植物园 国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 光明网

  科学审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监 制:秦晓威 战 钊

  统 筹:谢 翔 武玥彤 赵慧阳

  策 划:魏 来

  出镜嘉宾:黄景平

  拍摄制作:赖宇豪

  文案编辑:武玥彤 侯思雨(实习)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