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胰腺癌日|如何抓住“癌症之王”的蛛丝马迹?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视频 > 正文

世界胰腺癌日|如何抓住“癌症之王”的蛛丝马迹?

来源:光明网-蝌蚪五线谱2023-11-16 13:45

  今天是世界胰腺癌日,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因为它“躲”在身体极为隐秘的“腹地”之中,所以许多人在确诊之时就已经是中晚期。那么,为什么胰腺癌是“癌症之王”?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筛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市普仁医院内科消化专业主任医师翟春颖

 

  1、为什么胰腺癌是“癌症之王”?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胰腺癌?

  胰腺癌是消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除了胃癌、肠癌,胆囊、胆道的癌症,然后就是胰腺癌,发病率在第四位。

  被称为癌症之王是因为患者一般发现较晚,很难早期发现胰腺癌。另外发病率逐年提高,死亡率也逐年提高。有手术机会的胰腺癌,术后的 5 年生存率基本上小于百分之一。患者往往出现黄疸、特别严重的腹痛这些晚期症状才会到医院就诊,恶性肿瘤提倡的是早发现、早治疗,但是胰腺癌则不同,在早期难以发现。

  容易导致胰腺癌的原因,比如长期吸烟、饮酒、熬夜,不良的饮食习惯,好吃刺激性食物、腌制、烧烤类的食品,还有肥胖,体重指数超标,糖尿病患者也要警惕,还有慢性胰腺炎,患者如果有常年的慢性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因此,大家一定要戒烟戒酒,适度运动, BMI大于 25 一定要采取措施进行减重。如果有糖尿病要积极控制血糖,有慢性胰腺炎的病史要积极治疗。

 

  2、作为“最内向的癌”,胰腺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胰腺癌有大约50%的患者是以腹痛来就诊的,这种腹痛有一些特点,比如夜间痛,患者平卧位的时候腹痛更严重,有的病人采取前倾前屈位,腹痛能得到缓解。除了腹痛,还有体重的下降,短期之内病人出现明显的消瘦,比如两个月瘦了5公斤、10公斤。再有就是黄疸,皮肤黏膜的颜色发黄,就要做CT。最后体检发现肿大的胆囊,叫 courvoisier征,也提示胰腺癌。

  除此以外,还有新发的糖尿病,比如患者没有糖尿病,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突然血糖升高时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还有一些不太典型的症状,比如没有原因的血栓。出现以上这些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导致胰腺癌的原因有哪些?胰腺癌目前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哪些?

  胰腺癌的原因首先跟遗传有关。如果患者的直系亲属、父母亲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胰腺癌,患胰腺癌的几率较高。其他原因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肥胖,另外,有研究显示喜欢摄入红肉的人要比喜欢吃素的人患胰腺癌的几率要大。胰腺癌的发病原因是综合的,目前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

  筛查方法第一就是血液学的检测,筛查肿瘤标志物,胰腺癌最具特异性的是CA199,其他的还有癌胚抗原,包括CA724、CA50这些肿瘤标志物,还有基因学方面的检测,目前处于研究阶段。

  常见的还有通过影像学,最常用的也是最方便的就是腹部超声的检查,但是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度比较有限,一个是因为容易受到肠道气体的干扰,胰腺是位于腹膜后的器官,前面有肠管遮挡,超声对气体的穿透能力比较有限,二是检出的肿块往往都是两公分以上的,对于一公分甚至一公分以下的肿块的检出率有限。腹部CT尤其是增强CT 检查,对于一公分的肿块发现率较高。目前比较普及的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以评估肿块周围脏器有没有侵犯,包括血管有没有侵犯。

  还有通过内镜下的超声,通过胃壁去给胰腺做B超,对胰腺癌的检出率还是很高的,另外可以在超声内镜下面进行肿块的细针穿刺,获得组织病理学的结果,对胰腺癌的诊断非常有帮助。最后,PET-CT也是一个胰腺癌检查的手段。

  记者:董小娴 蔡琳 马志鹏(实习)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