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岁时节日 | 小雪】小雪雨变雪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岁时节日 | 小雪】小雪雨变雪

来源:北师大民俗学公众号2023-11-22 10:49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孟冬的第二个节气。《三礼义宗》曰:“小雪为中者,气叙转寒,雨变成雪,故以小雪为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又由于“地寒未甚”,所以雪量不大,地面无法形成积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太阳运行至黄经240度时,即为小雪,属于农历十月中气。从公历11月22日前后开始,每五日为一候,小雪共有三候:

  小雪初五日,初候虹藏不见。《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虹始见,孟冬之月,虹藏不见。”冬天的空气寒冷而干燥,水分不足,不再有雨,于是彩虹很难出现。

  小雪又五日,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气转寒,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二气之间并不相互交通,阳气衰败而由阴气主导。

  小雪后五日,三候闭塞而成冬。阴阳不通,导致天地闭塞,万物失去生机,进而转入严寒萧条的冬天。

  瑞雪初盈尺

  小雪节气期间,人们也会占验天气和农事。瑞雪兆丰年,霜重见晴天。小雪节气以后的降雪是应时的雪,俗称“瑞雪”。瑞雪有利于粮食丰收,令人倍感欣喜与期待。民间也有“小雪雪满天,来年定丰年”“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的说法,可见雪对于庄稼有着实在的好处。据《农政全书·占候》记载:十月之内若有雷,主灾疫,谚云“十月雷,人死用耙推”;如果有雾,俗称“沫露”,主来年水大,谚云:“十月沫露塘瀊,十一月沫露塘干”。据民间传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寒婆婆的生日(或是打柴的日子),老百姓有以这天天气好坏来推断整个冬季天气情况的习俗:

  寒婆婆是鲁班的母亲,农历十月十六日冻死后成了神仙,玉皇大帝因其冻死于严冬,称她为寒婆婆,并命她掌管冬季气候,特地恩准她在离开人世的这一天,下凡去备足冬天取暖的柴火。所以,如果天气晴好,寒婆婆就上山打柴,有柴取暖那么整个冬季就雨雪不断;如果下雨下雪,寒婆婆怕冷不敢出门打柴,她就会多安排些晴天,整个冬季也就不太冷了。

  虽已入冬令,但天气并不十分寒冷,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民众便称这种天气为“小阳春”。明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之“小阳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占候》也说:“冬初和暖,谓之十月小春,又谓之晒糯谷天。”

  由于地广物博,立冬时节的中原地区正处在秋收的扫尾阶段。《四民月令》记载,十月的农事是“趣纳禾稼,毋或在野”,就是说人们要及时收获庄稼,不要把庄稼留在田里。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冬十月,天子会派官员巡视,让人们把露天堆放的禾稼、柴草全部收藏起来,如果到了十一月,农作物还不入库的话,旁人就可以将其取走,不会被责罚。

  在东北地区,小雪时节是进山打猎的好时候。清代姚元之有一首《辽阳杂咏》诗,写道:

  辽阳壮士气昂藏,北山杀虎如杀羊。

  传来小雪明朝是,检点长竿白蜡枪。

  将军岁以小雪后出围,每岁例进两虎。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在传统农作区域,人们的活动由户外逐渐转移到室内,进入“猫冬”的状态。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打破以往的猫冬习惯,利用冬闲时间大搞农副业生产,因地制宜进行冬季积肥、造肥、柳编和草编等活动。

  冬日则饮汤

  小雪节气以后,西北风比较多,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易感受寒邪而生病。这个时间段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东西,更容易助长体内火气,所以寒冬季节,应多吃白萝卜、白菜等当季食物,能清火、降气、消食。

  从立冬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些蔬菜以应过冬之需,只是每个地方选择的时间点并不相同。宋代诗人梅尧臣有《寒菜》诗曰:

  畦蔬收莫晚,圃吏已能使。

  根脆土将冻,叶萎霜渐浓。

  不应虚匕筹,还得间庖饔。

  旨蓄诗人咏,从来用御冬。

  华东江浙一带会在小雪时节腌寒菜,清代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中记载了这个习俗:“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腌寒菜要一只一人高的大缸,缸里铺一层青菜、码一层盐,装到满满一缸了,人站上去踩实。等压实了,再抬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上面,“寒菜”就算腌好了。小雪过后,河南人也腌“寒菜”。

  小雪前后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刨汤”指的是刚刚宰杀的猪,过开水煺毛,趁着肉还没变成僵硬的肉块前,即烹制做成各种美味的鲜肉大餐,也叫“杀年猪”。这头猪是自己家为过年时吃的,有的杀猪匠还会看“彩头”,从赶猪出栏开始,一直到猪断气,通过猪的反应、猪血的颜色和流法、猪断气前的各种细节来占卜主人家明年的运道。杀年猪要请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吃喝玩乐,热情的主人一般还要给来的客人送一刀肉。小雪前后吃刨汤,是寒冬里的一道大餐,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台湾中南部地区则是晒鱼干以过冬。乌鱼、旗鱼、鲨鱼等在小雪前后游到台湾海峡,渔民捕捞后开始晾晒,储存过冬的食物。

  下元多祭祀下元节是水官大帝—大禹的诞生日,相传当天禹会下凡人间为民解厄,所以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以求平安,因此又称“消灾日”。道教弟子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而道观会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福建莆田一带,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农作物平安过冬。福建漳州旧俗为焚香点烛,以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为“三界公灯”。“斋三官”的风俗在江苏常州的农家一直传承,主要是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做斋,有农谚云:“十月半,牵砻做团斋三官”。

  在民间,下元节工匠们会祭炉神—太上老君。清代孙嘉淦《重修炉神庵老君殿碑记》云:“老君之为炉神。于史传无所考,予尝揆以意,或世传道家丹灶,可铅汞致黄白故云尔,抑亦别有据耶?吾山右之贾于京者,多业铜、铁、锡、炭诸货。以其有资于炉也,相沿尸祝炉神。”也就是说,太上老君为炉神于史料无考,作者推测是因为道士的炼丹炉能使铅汞变金银,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又很是出名,所以使用火炉的铜铁锡等匠人尊其为炉神。

  民间信奉的还有一位女性炉神——李娥,也被称为“炉神姑”。民间传说:李娥的父亲在三国时期为铁官,为东吴打造兵器,一次,炼金竭炉而铁水不出。当时东吴刚建立,法令甚严,诸耗折官物十万,即坐斩。李娥的父亲耗损的量大于十万,十五岁的李娥很痛心,于是投

  身于炉中,只见铁水溢出炉口,李娥的鞋子浮出而身体已经熔化。为了纪念这位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姑娘,人们尊称她为“炉神姑”,并为她建庙宇、塑神像,以示怀念。下元节一般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圆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在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上厅,然后摆好香炉、供品等,开始祭祀亡灵,祈求保佑。山东邹县民间,下元节要专门设宴祭祀祖先。

  农历十月十五日是潮汕民间信仰中“五谷母”的神诞日,五谷母又称五谷大帝、五谷爷,“母”并不是指性别,而是指其“创造”了粮食。民间供奉的“五谷母”像多为神农氏,因其教人种五谷,被奉为五谷神。潮汕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正是早晚稻收成的时候,所以一般选择这两个日子进行拜祭。五谷神在每个家庭平常没有神位,拜祭时有的设在饭桌上,有的设于米缸前,有的直接在收割完的田地里,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筒口封上红纸,供插香烛用,便算是“五谷母”炉,焚香拜祭时用“五谷丰登,米粮充足”的祷祝来答谢五谷神。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家打糍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也有些乡村打醮祀神,请亲友看戏,捉傀儡。而在福建宁化,下元节要前往佛庙烧香,农家普遍要打糍粑分送亲友,做些红烧肉等菜肴下酒,作为过节家宴。作者简介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简介郑艳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与文化研究。

  作者: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编辑:涂子怡

【岁时节日 | 小雪】小雪雨变雪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4-11-21 09:14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21 09:1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024-11-21 09:10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1 09:09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2024-11-21 09:09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