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π的故事

来源:科学元典2023-11-29 08:37

  4000年前,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就知道用绳子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比较,发现无论大圆小圆,这个比例都恒定不变,大约为3∶1。

π的故事

  第一个真正对圆周率计算产生影响的人,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先哲阿基米德。他将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六边形不断加倍,最后得到两个正96边形。计算出圆周和直径的比大于223/71,小于22/7。

π的故事

  公元5世纪,中国南朝宋齐数学家祖冲之和儿子祖暅采用刘徽的割圆术,画出圆的内接24576边形,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祖冲之的“密律”世称“祖率”,为355/113。

π的故事

  1586年,荷兰数学家鲁道夫·科伊伦读了阿基米德的书后,便把余生献给了圆周率计算。经过20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35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便是著名的“鲁道夫数”。后来铭刻在鲁道夫墓碑上,昭示着多边形逼近法的顶峰。

π的故事

  1706年,威尔士数学家威廉·琼斯在他出版的《最新数学导论》中,首次引进第16个希腊字母π的小写表示圆周率。1727年和1736年,瑞士大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也多次在论文中使用π,作为圆周率的符号。从此π名满天下,世人皆知,成为主流数学界公认的圆周率专有名词。

π的故事

  英国业余数学家威廉·尚科斯用梅欣公式,于1873年4月,将π计算到707位。可惜于1944年被发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此后便“满盘皆错”了。背运的尚科斯虽然枉费了20年心血,但他终生不倦的求索,仍然不愧为人工计算π的壮举,他创下的记录也一直保持到计算机问世。

π的故事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49,在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主持下,一群数学家把打孔卡输入计算机,埃尼阿克花了70小时,将π计算到2037位。这个世界记录保持了5年之久。从此π的“马拉松竞赛”开始由计算机接管和主宰。

π的故事

  2021年8月,瑞士格劳宾登应用大学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历时108天,将π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创下这个数学常数有史以来的极限记录。这是人类现代科学的奇迹和礼赞。

π的故事

  毫无疑问,π的吉尼斯记录还将不断被刷新。然而对π的精度不厌其详的追求,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仅为了科学实用,那么在可观测宇宙为边界的圆上,我们只用将π的值取到39位,便能精确计算出一个氢原子的半径。

  但人类好奇和竞争的天性永远不会消失。何况π无疑是检验计算机芯片和算法的试金石。对于数学家来说,π作为无理数和超越数,它的分布最终会不会出现规律,也仍然值得期待。

π的故事

  3月14日,是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的圆周率日——π节,由美国数学家拉里·肖1988年在旧金山探索者博物馆首先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11月第40届大会期间,宣布每年3月14日为国际数学日。而这一天也恰好是爱因斯坦的生日,更增添了π节的喜庆气氛。

  每当我们庆贺π节,也是在品尝科学的美味,并表达对科学的敬意。

π的故事

  本文作者:赵致真 (撰文并用AI作图)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一箭八星!我国成功发射天仪41星等8颗卫星

  • 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2024-09-24 09:24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3 09:35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