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话科学记忆 “2023科学年话”活动在京举办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对话科学记忆 “2023科学年话”活动在京举办

来源:新华网2024-01-15 17:38

  从神十七发射圆满成功到国产大飞机C919开启首次商业飞行,从量子计算破纪录到“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从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到中国“人造太阳”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迎来众多高光时刻。

  从生态保护红线守护美丽中国到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从“超级月亮”全网刷屏到全国科普日活动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科学普及已成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陈征主持本次活动

  为顺应时代需求,引领科学风尚,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育科技创新文化。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在京举办“2023科学年话”活动。活动依托新华网大数据技术,抓取2023年全年科学事件在各大新闻网站、APP、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传播数据,梳理出“2023公众最关注的科技事件”,并邀请院士专家,讲述事件背后的科学故事。新华网、北京科协、科协频道、蝌蚪五线谱、北京科学中心、光明网等平台同步进行直播,在线观看超过700万人次。

  探寻星空奥秘 逐梦星辰大海

  在“探寻星空奥秘”环节,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王渝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了他对宇宙星空的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晚上有月亮和满天的星星。太阳、月亮和星星,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也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社会见识。“我们现在要把社会力量组织起来做科普,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王渝生说。

  2023年8月30日至31日,“超级月亮”“蓝月亮”现身夜空。天文美景激发人类对星空宇宙的幻想,“观天巨眼”看苍穹的想象也随着科技创新走进现实。

  2023年“中国天眼”捕获纳赫兹引力波。波长可达数光年的纳赫兹引力波是宇宙里亘古恒久的背景噪音,比起2016年人类最早发现的高频引力波,它们更难被“收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柯伽说,“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非常困难,我们实际上采用了另外一条路径,通过观测天上的一组天然的时钟毫秒脉冲星,看引力波对脉冲信号产生的影响,再想办法把引力波留下来的证据找出来。”

  实现科技新突破 汇聚磅礴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在“突破·科技力量”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表示,C919大飞机实现了商业飞行,这标志着大型飞机研发过程的全面完成。下一步,我们不仅是要把大飞机生产出来,让它运营好,而且要规模化、系列化地发展。飞机不仅是设计出来的,使用、维护才能成为一个好飞机。C919开启了中国航空制造业规模化的“第一步”,也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精尖领域突破、加快转型升级的“一飞冲天”。

  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也“跑出”了汽车产业新未来的重要时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表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一种更加环保、安全且可持续的交通方式。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表明了该产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科技可见可得的成果不仅在宏观尺度得到突破创新,在微观尺度也正在实现蓄力爆发。“去年,‘九章三号’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说,“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只需要百万分之一秒,就能处理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200亿年才能求解的特定数学问题,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光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珠算到量子计算、从《九章算术》到“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国计算”新的突破点。

  当我们为“量子计算”的飞速进展而惊叹时,2023年“我国‘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这一科技事件,也受到了公众广泛关注。EAST装置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进一步验证了未来聚变实验堆高约束模式稳态运行的可行性。

  2023年,中国科技“热词”不断涌现,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斩获重大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进入高速化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将先进技术与保护绿水青山更好的结合,也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议题。

  在“共生·绿色家园”环节。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陈瑜琦表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一方面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我们实现了对重要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空间,还有珍稀濒危物种还有栖息地大规模整体性保护,有助于能够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另一方面,这次生态红线的划定,我们把生态脆弱区也纳入保护范围,下一步将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提高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她说。

  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利民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豹的保护为例,讲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关系。他介绍,老虎位于生态系统的顶端,对于维持生态的整体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种群的恢复意味着整个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对东北虎豹公园的科技支撑在持续增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日臻完善。冯利民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现已配备了超过两万台的实时观测设备,这相当于为整个园区安装了“千里眼、顺风耳”,从而实现了园区的实时可见、实时管理的建设目标。

  一条红线守护着美丽中国,一座场馆则讲述着“地球家园”的前世今生。

  2023年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正式揭牌。从“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看来,更名后,不变的是全体博物馆同仁的初心,这座场馆依然坚守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人类文明的传播。变化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自然博物馆立足新的使命方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话的数智化平台。

  无论是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自然类科普场馆建设、生态科普教育等,始终都要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十四五”时期,“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我们承诺实现双碳目标,并沿着‘双碳’的道路前行。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能源、自然资源的保护必须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环境得到改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说。

  逐梦科技之光 共启科普未来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成果之外,科学普及同样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

  2023年9月17日至23日,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感受科技进步、聚焦科学教育、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一系列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为观众们带来异彩纷呈的科普嘉年华。

  在“逐梦·科技之光”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认为,科技和科普两者相辅相成,偏向哪一边都不行;原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曲探宙认为,科技工作者应始终站在科技发展潮头,并成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认为,科普工作者要担任“翻译”的角色,要把晦涩的、专业的科技语言变成有温度、有趣的知识触达公众。

  2023年,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打下坚实基础。

  “上天入地”、“前沿科技”和“逐绿前行”的背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对科普工作的全情投入,从而不断推动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向奔赴”。

  回顾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熠熠生辉。展望2024年,追求科学梦想的步伐也不会停歇,“科学沃土”“创新之花”将孕育出更多的“科技果实”。

  附:“2023公众最关注的科技事件”

  1. 神十七发射圆满成功

  2. C919大飞机开启首次商业飞行

  3.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

  4. 这轮满月不一般:“超级月亮”+“蓝月亮”

  5. 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划定

  6. 百万分之一秒VS二百亿年 中国量子计算又破纪录

  7. 403秒!我国“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8. 我国迎来第20届全国科普日活动

  9. 探测纳赫兹引力波“中国天眼”取得突破

  10.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

  (依托传播数据及权威专家评审梳理)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繁忙的珠江口

  • 河街人气旺 非遗“唱主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2024-09-30 10:00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2024-09-30 09:58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2024-09-30 09:57
大规模设备更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2024-09-30 09:56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将世界混凝土拱桥跨径世界纪录一次性提高155米,比国外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大210米,建造风险大。
2024-09-30 09:55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
2024-09-30 09:54
接下来,释放出的氢气可能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甲烷(一种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储存数十亿年的碳形态)。科学家提出,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许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转化为推进剂,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未来任务提供动力。
2024-09-29 09:5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外核存在一个与赤道平行的环状区域。液态外核内探索到的低速地震波暗示,这些轻化学元素浓度较高,可减缓地震波的速度。
2024-09-29 09:49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确定了被称为“引力盆地”的关键区域。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宇宙复杂引力动力学的理解,也让科学家更清楚地认识到塑造宇宙结构的力量。
2024-09-29 09: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基础地位巩固夯实,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2024-09-29 09:49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试发掘区域位于古船南端。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说,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是目前我国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2024-09-29 09:49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听到“晒太阳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趴着午休会导致胃下垂”“孩子身材矮小可以打增高针”等等说法。
2024-09-27 09:20
记者在丹江口大坝现场看到,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丹江口大坝已经建成全要素、全天候动态监控体系。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水利行业协作奋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024-09-27 09:20
不到一年,杨绍辉就夺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并被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4-09-27 09:18
在算力的支持下,东数西算、东数西渲、东数西训、东数西存,应用场景更加多元,不少贵州本土企业也开始布局新的赛道。
2024-09-27 09:16
在阮祥燕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格外醒目——她身着蓝色手术服怀抱一名新生儿,对着镜头深情微笑。正是这名女婴的降生,让她有了“冻存婴儿之母”的称呼。
2024-09-27 09:12
我科学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以下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
2024-09-27 04: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2024-09-26 10:23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在播种孕育的过程中,奔走在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基层的科普教育活动和服务平台,正不断赋予齐鲁大地科学的神奇与美好。
2024-09-26 10:17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报告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全球7个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
2024-09-26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