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龙年将至,探访三星堆的龙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龙年将至,探访三星堆的龙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2-02 13:46

  提起三星堆,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造型夸张奇特的青铜人像、高贵神秘的黄金面具,却鲜少有人会留意到三星堆的龙。三星堆的龙形形色色,大小各异,有威风凛凛的,也有虎头虎脑的,甚至还有猪里猪气的。它们或立于权杖之首,或蜿蜒于神树之上,或盘踞于青铜器身,或镌刻于青铜人像的华服之上……奇异诡谲,神秘莫测。

  在中国农历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三星堆,“探访”那里的龙,在神秘文明中寻找炎黄子孙共同的图腾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神的使者 从天而降

  “初步统计,三星堆各类文物上龙的数量不少于30个。”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介绍,由于近几年新发现3号到8号祭祀坑的新出土文物还未完全清理出来,这个数量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仅就目前三星堆龙的数量,在全国的遗址中已经算比较多的了,而且类型也很丰富。

  三星堆的龙从材质或载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青铜器,一类是陶器,以青铜器为主。“青铜器中,龙形象也有不同的类别,一种是青铜器的构件,一种是相对独立的龙造型青铜器,还有一种就是青铜器上的龙形纹饰。”许丹阳说。

  在许丹阳眼里,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三星堆1号青铜神树上的龙。

  青铜神树陈列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最末一个展厅中央。在特意布置的星空穹顶之下,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簇枝丫;每枝上有一仰一垂两枚果枝,朝上的果枝上立有神鸟。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里,有屹立于东方和西方的“扶桑”“若木”神树。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把古代中国“宇宙神树”展现出来,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

  就在这件神树的一侧,一条头上长角、昂首挺胸的“神龙”,睁着铜铃般大小的圆眼,缘树逶迤而下,前足踏于神树的山形底座上,麻花状的躯干向后翻起附于神树的主干上,躯干上伸出像人手掌一样纤细修长的后足,整条龙造型飘逸灵动又奇异诡谲,莫可名状。

  许丹阳认为,神树当时具有沟通天地的祭祀功能,而神树上的这条龙,则象征沟通人神的使者。它从天而降,下到人间,宣告神的旨意。

  “三星堆不少龙都是这样昂首挺胸、‘从天而降’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神性,这与三星堆龙的祭祀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能反映出我们中国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许丹阳说。

  延续千年 多元一体

  从天而降的龙,沟通天地人神,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深藏着对天地神祇、自然万物的虔敬,也是权力的象征。

  龙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三星堆的权杖上。通高2.5米多的三星堆青铜鸟足神像顶端,站立着一个身着长衣、头戴高冠的青铜人,“他”手中便握着一件龙首权杖,还有另一条龙,俯在“他”的脚下。

  “三星堆龙的另一重功能就是作为权力的象征。这样一个人站在整个器物的顶端,代表‘他’身份地位非同一般。‘他’手上握的是一件龙首权杖,龙的文化含义就非常突出了,在中国历史上,与皇权、帝王相关的龙的形象是很多的。”许丹阳说。

  还有1986年1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龙柱形器,一条长有羊角和山羊胡须的龙踞于柱首,独特的外形和神秘的气息令人敬畏。

  据专家推测,这件青铜龙柱形器下面原本应该连接着木质的杖身,只是出土的时候杖身已经不存了,就剩了杖头,这也是一件龙形权杖的一部分。

  作为权力的象征,龙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权杖上,还出现在三星堆最高“首领”的礼服上。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藏有数量众多的“宝贝”,最让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的,莫过于造型夸张、极具想象力的青铜雕像。而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中,“青铜大立人”是独一无二的非凡杰作。

  1986年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人像高达1.8米,加上基座通高约2.6米,被称为“东方巨人”。“他”头戴高冠,面目威严,身穿窄袖与半臂式服饰,共三层衣服。衣服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有专家认为,“青铜大立人”是一代古蜀王形象,既是君王,又是群巫之长的“大祭司”。尽管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他’的身份是国王还是大祭司,或者是集神权王权于一身的君主,但‘他’无疑是三星堆至高无上的人。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认为,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服饰繁纹满饰,纹样工整,应是描摹一位身着“衮衣绣裳”的领袖主持隆重祭典的场景。而“他”外裳上的“团龙”纹样,与后世皇帝祭天时穿着的衮服一脉相承,是“龙袍”的雏形,反映了古代先民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和审美。

  三星堆的龙,不论是造型,还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都证实了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可爱爱 创新创造

  三星堆的龙,既有像青铜神树、权杖上这样神性满满、威风凛凛的,也有虎头虎脑、可可爱爱的。8号祭祀坑的青铜虎头龙身像还没完全出土时,就“冲上了热搜”,网友们热议“三星堆发现一条虎头虎脑的青铜龙”,明明是一条龙,看上去却“虎头虎脑”,头上有龙一样的双角,却长着一对老虎耳朵,龙一样的兽身上遍布金底虎斑纹,乍一瞧活灵活现,十分可爱。尽管这头青铜龙看起来气场似乎不那么强大,但它的造型也是飞身向下的姿态。“表达的寓意是相关的,都是沟通人和神之间的一个桥梁。”

  8号祭祀坑还出土了一件“猪里猪气”的青铜龙,只因为它嘴部宽宽的,又比较突出,像猪鼻子一样,就把它叫做猪鼻龙形器,其实器物应该和猪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它造型实在太独特了,头上有角,双目突出,咧开的大嘴里整齐地排列着像人类一样的方牙齿,身体上均匀分布着鳞片纹样及一连串羽毛状的图案,形态奇特而优雅。

  “三星堆有一些不那么像龙的青铜龙,或者说是龙和其他动物的结合体,应是古蜀人想象中的神兽。”许丹阳说。

  许丹阳认为,三星堆先民在创作龙的形象时,充分吸收借鉴了中华大地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但也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结合三星堆文化整体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创造,反映出三星堆属于中华文明,同时也具有创新性。

  龙凤共舞 上下同归

  三星堆的龙大多是青铜铸就,但有一件例外,这就是四川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的龙凤纹陶盘,如今陈列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一楼展厅内。

  联合遗址是三星堆东北侧的一个小型聚落,如果说三星堆遗址是都城,联合遗址就是京畿地区。2020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联合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其中有两件文物尤其显眼,其中一件是后来成为三星堆“网红文物”的小陶猪,另一件就是龙凤纹陶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这是一个陶器的盖子,圆弧的盖顶中央刻画着一只凤鸟,戴冠涡翅,起舞跳跃,动感十足。以凤鸟为中心,几乎环绕一周的是一条卷尾长龙,龙首扬起,口示长信,龙足高蹈,呈起舞之姿。

  古代中国的龙凤崇拜起源很早,艺术品中见到的龙凤造型一般都是独立存在,彼此极少有明确关联。到了商代,才开始出现“龙凤配”形制的玉器,殷墟妇好墓中就发现了凤鸟龙形冠以及龙凤并行的玉饰。联合遗址出土的陶盖上的龙凤纹饰,是表现龙凤密切关联的最早文物之一。

  “这个具有现代龙凤呈祥风格的艺术图案,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创产品。龙凤共舞,龙凤呈祥,表达了古蜀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王仁湘说。

  值得注意的是,与三星堆祭祀用品青铜龙有别,这件龙凤纹陶盘是平民用品,证实中国人自古对龙的崇拜和信仰,不仅为王侯贵族所用,也普遍存在于民间。“这让我们看到了民心民意所在,追求美好的心愿,上下同归。”王仁湘说。

  AI复原 探索未知

  据许丹阳介绍,在近几年的三星堆最新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龙,丰富了三星堆龙的形象,“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三星堆各类文物中,龙是非常瞩目的文化符号”。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8号祭祀坑里找到了1号青铜神树上那条龙的残缺部分。“我们发现了它的另一半,可以拼对修复起来,这样一来龙的形象就很丰富很完善了。”许丹阳说。

  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在充分利用AI等最新科技手段,为公众呈现更多三星堆龙的形象。

  “我们肉眼觉得应该能拼起来的,就把它分别进行扫描建模,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拼对。”许丹阳说。

  据了解,2023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签约开展人机协同AI智能考古共创研发合作,基于专业文献,结合三维技术对青铜文物进行研究性材质复原,试点文物模拟拼接。

  已经成功拼对起来的龙形器物,目前已经有好几件。一件是青铜鸟足神像上的爬龙,以及青铜立人手里握着龙首的权杖。另外是青铜神坛,上面一共有4条爬龙,出土的时候两条在原位,另外两条脱落的部分,也通过AI和3D打印复原了,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三星堆龙的形象,以及龙在三星堆组合器物中的布局。

  尽管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许丹阳认为,对三星堆龙的认识和研究尚未深入展开。

  “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动物形象之一,它存在于距今数千年的三星堆,存在于祖先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它代表的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作为考古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把三星堆的龙保护好、研究好。”许丹阳说。(记者童芳杨华 薛晨)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开幕

  • 直击承德六道河镇救援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