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近视防治指南,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2024-06-04 09:12 来源:光明网 

  5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近视防治指南,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指南》明确了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介绍了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依据相关专家共识,从公共卫生层面将近视防控分为近视前驱期(近视前驱状态)、近视发展期、高度近视期、病理性近视期,并对不同分期给出了指导建议。

  《指南》介绍,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青少年首先要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量,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不仅在学校要多进行课间户外活动,而且放学后和周末在家庭主导、家长或监护人参与下也要积极进行户外活动。

  《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措施,旨在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控专业技术人员等为儿童青少年选择适合的矫正方式。需要注意,近视矫正手术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术后近视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病变,手术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近视。因此,术后仍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此外,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等器械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使用后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对于家长在近视防控领域常陷入误区,认为只要采取医疗控制手段就能有效控制近视,然而实际效果并非如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表示,近视防控包括行为学、光学手段和药物控制三大方面。行为学涉及户外活动、用眼习惯、坐姿、光线等多个因素;光学手段则包括功能性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等,需根据孩子敏感性选择;药物控制方面,低浓度阿托品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外,遗传因素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父母的孩子控制效果可能较差,需及早预防。(张梦凡)

[责任编辑: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