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所吸引,但回望历史的长河,那些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故事,同样闪耀着科学自立自强的光芒。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我有幸在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段关于寻找5亿年前人类由来的证据——那些开创了第一口、第一鳃裂、第一头脑、第一脊柱、第一心脏的人类祖先的传奇故事。
一切始于孩提时代对大自然无尽的好奇。记得小时候,我总爱用小刀解剖小鱼,探寻它们心脏与肠道的奥秘,这份对生命结构的探索欲,或许正是引导我走向古生物学的最初动力。高中时,一位生物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孟德尔的遗传试验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那些颠覆传统观念的思想如同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1964年,我踏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专业成为我的第一志愿,从此,我便与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达尔文的思想创新,尤其是自然选择和生命树的理念,不仅挑战了当时的科学认知,更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非完美无缺,遗传学的空白和古生物证据的缺乏,使得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正是这些不足,激发了我和无数古生物学家们的探索热情。我们致力于通过化石证据,填补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空白,挑战达尔文进化论“悬案”,为人类对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理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生物学,这门看似冷门的学科,实则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恐龙为何会灭绝?人类又是如何演化的?它不仅是生物学演化的自然历史,更是人类认识自我、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石。在探索古生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生命奇迹。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它的发现不仅揭示了脊椎动物起源的关键环节,更为我们理解人类由无颌鱼类演化而来的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还有1996年我们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华夏鳗,后一重要发现将脊索动物的演化历史向前整整推进了一千万年。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也为生态保护、疾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更在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史上留下中国人的痕迹。
当今世界,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古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承载着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通过深入研究古生物化石,我们可以揭示生命演化的规律和机制,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古生物学研究还促进了地质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整体进步。
当然,科学的灵感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来自基础知识的积淀。献身科学并不是一句口号,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一生的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科学研究也只有厚积薄发,方可水到渠成。
面对未来,如何培养更多有志于古生物学研究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生力量,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生物演化的知识,激发他们对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兴趣。同时,我们还需要为有志于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科研资源,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科研中磨砺,最终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中坚力量。
学习不光是轻松愉悦地看热闹,更应该看懂其中的门道,最好还能有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的青年,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
(作者:舒德干,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光明网记者宋雅娟、蔡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