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彗星,怎么看到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彗星,怎么看到它?

来源:科普中国2024-10-11 18:34

  进入10月之后,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越来越亮,亮度已经超过0等了。10月12日,这颗彗星将迎来其最接近地球的时刻。在日落后西方的低空,我们可以肉眼看到这颗和金星一样明亮的彗星。彗星是什么天体?和流星、陨石是一回事吗?彗星亮度的“等”是什么意思?怎么测出来的?彗星什么情况下会爆发?是否对地球有影响?普通爱好者如何观测彗星?针对以上疑问,科普中国特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闫震,为公众解读彗星的奥秘。

  问:彗星、流星、陨石是一回事吗?怎么区分呢?

  答: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残骸,由尘埃、岩石和冰块组成,就像一个“脏雪球”,它们的大小从几千米到上百千米不等。在遥远的太阳系边缘,可能存在着几十亿颗大小不一的彗星。偶尔,某一颗彗星受到的引力发生了变化,运动轨道发生了改变。当它运行到接近太阳的地方时(近日点附近),由于太阳的照射,它们会受热并释放出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反射太阳光,形成一个发光的头部,还会形成一条长达数百万千米的尾巴,称为彗尾。因此在古代中国,彗星被俗称为扫帚星,《说文解字》中关于“彗”字的解释是“掃竹也”,就是竹做的扫帚。

  流星是星际空间中的尘埃和碎屑落入地球大气产生的,如果它们没有在大气中燃烧殆尽,落到地面上称为陨石。有一部分流星来自漂浮在太空中的小行星,而大部分来自彗星的尾巴撒落的碎屑,刚好有一部分分布在地球公转的轨道上,于是当地球经过这里时,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比如宝瓶座η流星雨就是著名哈雷彗星残留的碎屑,狮子座流星雨是坦普尔-塔特尔彗星的尾迹残留下的。

  彗星的亮度是怎么测出来的?“等”是什么?“等”的值越小,彗星亮度越大?

  答:星等是天文上用来表示天体亮度的一个单位。简单来说,星等越小(甚至是负数),天体看起来就越亮;星等越大,天体看起来就越暗。比如太阳的星等大约-27等,月亮的星等大约-13等。而且星等和亮度之间是对数关系,比如1等星比2等星亮大约2.5倍,比3等星亮大约6.3倍,比6等星亮100倍。

  有一些恒星比较明亮,而且亮度很稳定,天文学家已经非常精确地测量了它们的星等,这些恒星被称为参考星或标准星。测量一个新天体的星等,通常是利用望远镜拍摄一幅图片,把它的亮度和附近参考星的亮度比较,进而确定它的星等。测量彗星的星等也是采用同样的办法,但是彗星和普通的恒星有一点不同,就是它不是一个点状的天体(称为点源),在图像上呈现出一团的样子,这类天体在天文上叫作弥散源,而星等测量的是天体分布的总光量。对于测量彗星的星等,通常使用散焦的办法,使得参考星看起来模糊一团,和彗星一样,进而估计彗星的星等。

  问:彗星什么情况下才会爆发?对地球有影响吗?

  答:彗星的亮度会突然剧烈地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彗星爆发,一般认为爆发和尘埃层中冰的升华有关,这个过程会急剧地释放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但是触发这种爆发的具体机制,我们还并不清楚,一种说法是太阳的辐射会产生热波,突然到达内部一些不稳定的冰层,导致了剧烈的爆发;另一种说法是彗星表面突然裂开或者尘埃层剥落,导致内部的冰层暴露在太阳辐射下,迅速升华;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他小碎片的撞击引发了彗星的爆发。

  由于距离遥远,这些彗星的爆发对地球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爆发产生的碎屑如果刚好撒落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当地球穿过它们时,会出现灿烂的流星雨。

  问:用肉眼是否能观看到彗星?是否需要用相机长时间曝光?是否还有其他观测方法?观测彗星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人的肉眼能够观测到的极限星等大约是6.5等。小于6.5等的星星都能被人眼直接看到,当然也要取决于天气和光污染情况。由于彗星是弥散天体,彗星大约要小于3等,才能被人眼看到。但是只有少数的彗星,当它们离太阳很近时,变得非常明亮,可以被人眼直接看到,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几乎每次回归都是肉眼可见。2007年回归的麦克诺特彗星,其亮度甚至达到了-5.5等。

  除了相机的长时间曝光以外,有一些夜景能力比较强的手机也是可以的。需要注意,长时间曝光需要稳定的支架,比如三脚架之类的。双筒望远镜或小型的天文望远镜也是很好用的观测工具。12日彗星最靠近地球,随后的十几天里,在太阳下山以后,西方的地平线上方相对较高的位置能够观测到这颗明亮的彗星。

  问:今年还有哪些彗星可以期待?

  答:在9月27日,人们新发现一颗彗星C/2024 S1 (ATLAS)。它将在10月28日达到近日点,届时它的亮度甚至可能超过C/2023 A3。之后还有一颗彗星,在今年11月底到达近日点附近,是333P/LINEAR,但是它非常暗,大概只有10等左右,肉眼肯定无法观测到,需要使用双筒望远镜或者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

  专家:闫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燕赵”粮仓春耕正当时

  • 西宁至成都铁路四川段首座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2025-03-18 01:55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2025-03-18 01:55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陈贵林教授团队发现,甲虫与蚂蚁合作,共同完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药用寄生植物锁阳种子的传播,从而首次揭示了锁阳种子的传播机制,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保护和管理锁阳种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03-17 02:10
当前,泰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泰国经济增长略好于预期,但整体增速仍然低于东盟邻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泰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25-03-17 02:10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
2025-03-14 09:46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上搭载或升级智驾功能,包括15万元级的深蓝L07,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今年8月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多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2025-03-14 09:39
此项研究中,团队将金属熔化,并利用团队前期制备的高质量单层二硫化钼压砧进行挤压,实现了多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
2025-03-14 09:38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03-14 09:3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白洋团队1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构建首个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以及作物根际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2025-03-14 04:10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2025-03-14 04:25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