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什么是失温?如何应对失温?听听专家怎么说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什么是失温?如何应对失温?听听专家怎么说

来源:科普中国2024-10-24 10:50

  失温为何会致命?

  失温又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的一种状态。

  人体的核心温度基本保持恒定。这里的核心温度,指的是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之所以能保持基本不变,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皮肤、黏膜等温度感受器将外界的温度变化传达给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从而调节身体的散热和产热过程,以维持正常的体温水平,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

  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时,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这种“动态平衡”会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

  失温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一般会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轻度失温(体温32℃~35℃):患者此时体温下降,同时产生剧烈的寒战,出现四肢冰凉、脸色苍白、语言不清、记忆力减退、脉搏减缓等症状,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身体排尿增多。

  中度失温(体温28℃~32℃):随着热量继续流失,患者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常表现为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脸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颜色变蓝,部分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重度失温(体温28℃以下):在此阶段人体温度严重降低,情况也最危急。患者会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表现为肌肉僵硬、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如果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随时会面临心肺衰竭死亡的危险。

  冰雪交加的极端寒冷天气,并不是失温的唯一因素

  失温虽不是瞬间发生,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来临的“信号”。一般来说,失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二是人体内产热机制被抑制,三是人体体温下降加速。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人体才会有生命危险。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是主要原因,第二、三更多的是一种人体的自我条件反射补救机制。

  户外失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动区域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力,如果户外活动时突然遭遇变天,如温度骤降、湿度增大、风大得让人站不住脚等,就要提高警惕。此外,失温和季节无关,即使在夏季,也有可能造成失温。如夏天长跑时大量出汗,会带走人体热量,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衣物,或遭遇大雨大风天气,水通过热传导会更快将人体温度散发出去,导致热量迅速流失,进而增加失温的风险。冬季醉酒后失温死亡也是失温死亡常见原因之一,因为醉酒会让人体错判外界的环境温度变化,同时饮酒更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

  不当的复温方式,可能会叠加危险

  随着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人们都想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追寻“诗与远方”,但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估计不足,对穿越区的野外危险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以此次失温事件为例,冰晶顶位于西安秦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的冰河翠景区,海拔约为3015米,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每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山顶积雪不化,阴坡的雪可以保存至4月中下旬。户外穿越或登山前一定准确做好评估、带好装备、合理安排行程,不要铤而走险。

  在寒冷环境中,如果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应怀疑其存在失温症。能活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尚在轻度失温状态,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找避风避雨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四肢低温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已失去自我行动能力,则意味着患者进入中度至重度失温状态。应首先转移到避风避雨处与地面隔离开,替换掉湿衣服并用隔热层包裹起来。如果有条件,可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等部位进行回温,并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此外,普通人还可以通过观察发抖(寒战)是否无法自主控制来判断失温的程度。如果发抖(寒战)无法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停止,这通常表明个体已经处于中度失温的状态。

  多穿衣服并不能预防失温。如果衣服湿透或透气性差,反而会影响热量的保持和散发。因此除了关注衣物性能,还要准备内衣、保暖衣物、脖套、透气防雨的冲锋衣、雨衣、帽子等备用衣物,做到“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避免复温过快过猛。对中度以上失温者,盲目揉搓手脚心、灌热水或与健康人员裹进同一个睡袋,都是错误的复温方式。患者若被大幅度搬动或揉搓四肢,可能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甚至引发心室纤颤、复温休克等严重后果。喝热水等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造成核心体温降低。

  户外“保命”救生毯有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失温。急救保温毯是非常必要的,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保障自身或他人安全,延长等待救援时间,但其效果有限,且只能维持较短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因此在使用救生毯时,应尽快找到更安全的避难所或采取其他保暖措施。同时需注意救生毯要紧贴于自身(皮肤),且一定要包裹住头部,把所有布料紧密贴于皮肤,再穿上衣服,避免其破损或失效。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在户外探险时,每个人都应做好充分的防风、防寒保护。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装备,确保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每一次出发,我们到达的最远处或者登上的最高峰并不是终点,安全回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作者:张英 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应急科普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刘汉斌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高级工程师,地质博士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包惠段启动联调联试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亮相好莱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