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新”声 | 严超:捕捉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科学“新”声 | 严超:捕捉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来源:光明网2024-10-25 13:47

  “对气象而言,如果能真真切切地利用自己的科研解决老百姓日常出行和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这会是一大乐趣,我也在这个方向上一直努力。”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研究员严超默默致力于城市气候与环境流体力学的研究,他运用先进的数字模拟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精准地分析并预测城市环境中的气象变化,为城市的宜居与可持续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科学“新”声 | 严超:捕捉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跨界融合:从流体力学到城市气象

  “流体力学不能脱离于工程实际,一定要面向实际应用,气象和气候领域,本质上就是复杂的流动问题。”严超的科研之路,始于对流体力学的浓厚兴趣。在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习期间,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无论是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系深造,他都始终围绕流体力学这一核心领域,不断探索其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

  气象虽无形,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想将自己以往的所学,在气象服务领域里面做一些贡献。”严超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决心,立志在气象服务领域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城市气象领域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地球表面70%由海洋所覆盖,30%由陆地所覆盖,城市所占领的区域面积可能只占全球的3%左右,以前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严超介绍,大气候主要是聚焦于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迁,而城市气象则将目光锁定在繁华的城市区域之中。与大气候不同,城市气象深受建筑物布局、城市结构、土地利用类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错综复杂,充满挑战。

科学“新”声 | 严超:捕捉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为此,严超瞄准城市湍流边界层和城市微气候等学科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探索树木绿化对城市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为满足数值模式对城市气象服务保障的业务需求,他和团队成员自主研发建筑物可分辨城市微尺度气象快速模式,输出10米级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的常规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的分析和预报产品,成功应用于首都功能核心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有效解决了城市微气象要素模拟的时效性问题。

  此外,严超团队还利用这款模拟工具对城市微气象宜居小区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在当前的城市小区建设中,气象因素往往被忽视。我们希望通过这款模拟工具,能够从气象角度为小区的宜居性添砖加瓦,让居民们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坚守初心:在科研的赛道上一路长跑

  科研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严超保持着坚定的毅力和信念。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与运动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运动员挑战着身体极限,追求更好的成绩,而科研人员则是在探索未知的极限,追求更创新的成果,两者都需要经历大量的训练与磨砺,不断地提升自我、挑战自我。

  “做研究很多时候都是在不断试错。有时往往画了100多张图,但到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时,只有几张图真正有用,多数时间都用于探索未知的现象和规律。但也正是这样的探索,才是助推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回忆起科研的苦与乐,严超甘之如饴。

科学“新”声 | 严超:捕捉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我平时还喜欢读一些人物传记,从那些科学巨匠身上汲取信念。”科研之外,严超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华罗庚先生那句“生活上向下看,科研上向上看”让他明白了在物质生活上要保持谦逊与知足,而在科研追求上则要永无止境、勇攀高峰;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学不在于宏伟的建筑,而在于那些有着卓越成就和深厚造诣的大师们。

  “这些科学家前辈们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依然能够做出载入历史的研究工作,这样的信念感深深激励着我。”严超说道。

  谈到科研梦想,严超满怀信心与期待。他将继续结合人工智能,推动城市气象和气候研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进程。同时,在更高分辨率、更复杂的建筑分布地形特征以及更高的计算效率等方面,对城市微尺度气象快速模式进行迭代升级。(记者董小娴 蔡琳 刘雪洁)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 上海举行2025年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