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蛇年好奇问!探寻蛇类中的那些“最”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蛇年好奇问!探寻蛇类中的那些“最”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1-21 22:09

  2025年是农历乙巳年,也就是俗称的蛇年。在神秘而多样的动物王国中,蛇类以其独特的形态、习性和生存策略占据着一席之地。让我们来一同探索蛇类世界中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蛇之最”吧!

蛇年好奇问!探寻蛇类中的那些“最”

  最大的蛇:亚马逊森蚺

  亚马逊森蚺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成年亚马逊森蚺的体长能超过6米,体重超过200公斤,宛如潜伏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及周边沼泽湿地中的巨怪。它主要捕食水豚、水鸟、龟,以及凯门鳄,是南美洲河流食物链的顶端。这种巨蛇拥有粗壮的身体,能轻松绞杀大型猎物。它通常潜伏在水中,借助水的浮力支撑庞大的身躯,静静等待猎物靠近。一旦发动攻击,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紧紧缠绕,直至猎物窒息而亡。

  最长的蛇:网纹蟒

  若论身体长度,网纹蟒是蛇类中的佼佼者。在野外的环境中,网纹蟒的雌性个体可以长到10米左右,雄性个体小于雌性。它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其身体细长,体表布满网状花纹,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与亚马逊森蚺相比,网纹蟒更擅长攀爬,常常出没在树上,凭借敏锐的感官和灵活的身体,捕捉鸟类、鼠类等猎物。网纹蟒的体型和它生存的空间大小、猎物的数量有关。同时,网纹蟒的一生都在生长,所以年龄较大的网纹蟒体型往往大于年龄较小的网纹蟒。

  最小的蛇:细盲蛇

  细盲蛇被科学家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蛇,体型极小,可以说是蛇类中的“迷你一族”。这种蛇发现于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海岛,平均长度只有10厘米,粗细相当于一根意大利面条。细盲蛇几乎没有视力,平时大多生活于地洞之中,只有在雨天时才可能爬上地面,其主要食物是蚂蚁和白蚁及其虫卵、幼虫。尽管细盲蛇几乎看不见,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黑暗的地下世界生存。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和触觉感知周围环境,身体小巧灵活,能够轻松穿梭于土壤缝隙之中。

  毒性最强的蛇:细鳞太攀蛇

  细鳞太攀蛇又叫内陆太攀蛇、凶猛太攀蛇,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平原与草原地区。相对于普通太攀蛇来说,细鳞太攀蛇的形体较小,成蛇也仅为2米左右。其头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对较大,有灰色或黄褐色的鳞片,鳞片有时镶有细黑边。细鳞太攀蛇的毒液含有神经毒素和凝血毒素,一旦注入猎物体内,会迅速破坏神经系统和凝血功能,导致猎物在短时间内死亡。被它咬一口产生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约20吨重的猎物。幸运的是,细鳞太攀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且其栖息地相对偏远,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较少。

  速度最快的蛇:黑曼巴蛇

  在众多蛇类中,黑曼巴蛇被认为是爬行速度最快的蛇,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其体型细长,这种特征有助于快速爬行。黑曼巴蛇的生活环境复杂多变,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出色的爬行速度。黑曼巴蛇不仅速度快,也具有攻击性。当它感到威胁时,会迅速竖起身体前段,发出嘶嘶声警告敌人。倘若威胁没有解除,黑曼巴蛇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而且能够反复发动进攻。致命的神经毒素一旦注入猎物体内,会迅速发挥作用,猎物在半小时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最终危及生命。

  无论是庞大的体型、致命的毒液,还是惊人的速度,都是蛇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尽管蛇类常常让人感到恐惧,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关键一环。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习近平抵达韩国受到热烈欢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