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下,我国大豆需求越来越大
产量为何上不去?
80%以上依赖进口
缺口从哪补?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大健表示
大豆,不只是餐桌上的豆腐、豆浆
更是饲料生产的“刚需”
关系着粮食安全的“大账本”
但我国大豆亩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
产量常年“原地踏步”
成了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想让大豆“长本事”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把“金钥匙”
简单说,就是给优良基因“贴标签”
标签A代表高产,标签B代表抗逆
把A和B“凑一起”,就能培育出“全能选手”
借助基因编辑技术
哪怕优良基因藏在不同品种里
也能像“拼积木”一样精准组合
快速育出优质新品种
如今,张大健团队已培育出“山豆二号”
这是山东农业大学首个大豆新品种
在2025年6月通过山东省审定
它不光能密植高产
在普通地块上表现亮眼
更能扛住盐碱地的“考验”
在盐碱地里也能结出“金豆豆”
为国家开发盐碱地提供了新选择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光明网
中国农学会
策划
宋雅娟 武玥彤
记者
林佳欣
文案
谢芸 张梓煜(实习)
审核专家
张大健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特别鸣谢
山东农业大学